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盛开:璀璨与艰难

http://www.newdu.com 2020-01-07 《小说月报》 马金莲 参加讨论

    这篇小说其实我并不满意,感觉是一个写到绝路却无力推倒重新回头来过的文本。曾经对着初稿狠狠地下手修改,从开始的2万多字砍到了现在的篇幅,却还是不满意,甚至想全部删除从头重新再写。最终还是没能做到。这篇小说其实代表了我在一段时间的迷茫和徘徊。可以说,从2018年的年终到2019年的9月份,这大半年的时间我一直处于一个矛盾的状态当中,感觉写作走到了举步维艰进行不下去的地步,却在内心又孕育、膨胀着另外一个宏大澎湃的冲动,似乎灵感是就要脱缰的马匹、是数次发酵的岩浆,表达的欲望不经意就要往上翻涌,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突破口。就在这样的状态下,我利用两个月时间创作了数篇作品,《局外》《冯家堡子》《主角》《自助火锅》《义诊》《雾》《同居》,还有《盛开》。有时间很久、故事很旧的老题材,有当下生活里截取的冒着鲜活气息的新片断,有生活的某个凌厉残酷的横断面的截取,也有线性串联将来龙去脉都讲述明白的整体事件。叙述角度也在尝试转换。事件和场所也力求有所不同。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情感,不同的领悟,唯一不变的是,我作为一个写作者在捕捉这些素材时,试图定格那稍纵即逝的感觉。这感觉像流星一样总是很快就划过去,消失无踪,让人苦恼。却也让人在追逐过程中兴奋,乃至轻盈到想飞。
    《盛开》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我们生活中的网购。早在七八年前我就尝试过网购。开通银行卡网上功能,注册账号,然后浏览网页,查看商品,犹豫,对比,下单,并等待物流配送。这是一个有些期待的过程。等收到以后,拆开,打量,寻找眼前真实物品和网页上看到的图片之间的差距,并兴冲冲登录网站给出好评抑或差评,似乎就在这个过程里内心能得到一点满足。这是一种奇异的感觉。我网购的衣服都不合适,不是大了,就是小了,就算有刚好合适的,我却又会忽然不喜欢,总觉得这里那里存在瑕疵,等在箱底压一段时间后就找借口送了别人。后来便觉得兴味索然,于是我几乎戒掉网购,也不再关注网购群体。直到某一天在一个女教师的电脑前看到她的购物车。虚拟的购物车里盛满了货品,衣服,鞋子,化妆品,蚊帐,还有别的五花八门的商品。她允许我可以细看,我便信手点开浏览,其丰富程度让我吃惊。我快速在心里做着估量,照这样一件件一家家地对比、收藏、放进购物车,得花费多少时间呀,有大把时间耗费在这上头,还不如去实体店里买呢。但是,在随后的的关注当中,我发现网购其实就是一种能上瘾的行为,坐在电脑前的人,举着手机的人,只要有网,不管多忙都能忙里偷闲地做这件事。而且随着时代发展,网购的路径在迅速被拓宽,网络直播也成为网上购物的新渠道,而且十分火爆,似乎一面看着真人在镜头前直播,听主播声嘶力竭地喊着买买买,一面下单是一件更为难用理智控制的事。我生活的小城里别的生意可能不景气,快递业倒是如火如荼,一些租不出去的商铺如果摇身一变成为快递店就能经营下去。
    网购,快递,都无可抗拒地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从文学的角度该怎么认识,或者说怎样用文学方式表达这样的现象。我试着构思。我看到的是沉溺于网购的女性,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网购当中,一天天物化,在不断点击、下单、收单、再下单的过程里,走入迷宫一样迷失了自我,包括作为女性身上具备的那一部分美好品质,也在日渐地消退。文本通过对比来彰显这样的迷失。“我”是抗拒网购并按照正常道路生活的女性。而“我”的闺蜜,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女性,走的是与“我”不一样的人生道路。她女性意识高度觉醒,绝不会被家庭、婚姻、孩子、家务等俗世的东西所牵绊。她自由,独立,自我,率性。唯一将她们勾连在一起的,是小时候的同学经历。这是她们到今天命运还发生牵连的一条伏笔。于是“我”成为闺蜜展现她全新生活的对象,这世上很多人都需要观众,“我”成为闺蜜的忠实观众,我看着她一路阔步前行,经济独立,人身自由,活出了传统女性没有从而向往的风采。“我”也成为闺蜜网购商品的消费对象,从网购刚一兴起,到如火如荼发展到如今,这种被动的消费从来没有停止,甚至愈演愈烈。于是这成为一种痛苦。一种被过剩物品干扰的痛苦。一种当今时代人们也许共同面临的难以抉择的痛苦。如此矫情的痛苦,却真实,庞大,难以做到无视。尤其是这背后还牵扯到两个女人的命运,跌宕,起伏,有时候是大起落,更多的时候是微波一般的无声荡漾。微妙,难言,但是直入内心,考验着彼此,也考验着人心,还有人性。
    然而动笔写到半途我才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大题材,大命题,远比我一开始认识和构想的要宏大并且沉重。以至于我借助的材料其实已经难以承载其中的重压。我怀着一种近似于仓惶而无助的心态完成了文本,带着勉强,还有遗憾。
    就在这半年持续的苦闷当中,我加大了阅读量。近来读到艾丽丝·门罗,她的小说短小,清淡,隽永,有浓郁的家常生活味道,我被这种味道吸引,似乎找到了身为女性在平常生活当中的同感。然后不经意间翻开了托尼·莫里森,完全是不同的文风,这感觉太不一样了,太迥异,太深奥,那深沉的悲痛迎头就将你击中。怀着难以说清的复杂心情,我再次重读阿赫玛托娃诗集,又是另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数重情感交织,汇合,相形相较之下,我这个小文本显得越发寒碜,单薄,浅显,微不足道,甚至那么拙劣,难以拿得出手。
    积压一段时间后我终究还是把它修改了出来。其中的不足我分明看得见,却能原谅,我宽容地微笑,试着包容,包括我自己在这段时间的纠结,文本的不足,文中人物的缺陷,故事和细节的单薄,我竟然都原谅并且接受了。因为我把它当做一个结束。就此打住,以后再也不会有这类首先自己都不满意的文本出来。它是一个里程碑,一个树立在自己内心的纪念塔。奇怪的是,进入10月份我再次动笔的时候,一个短篇一开头就让我十分满意,文字带着很沉静的气息缓缓流淌而出,并且顺利到一口气完成。我再次微笑,感谢《盛开》,它接纳和铭记了我在一段时间的艰难和停滞,铺垫和抬升了我对小说的感觉,所以它依旧是我在写作生涯里的纪念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