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亨利?詹姆斯文论选》,朱雯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2] 威廉·K. 维姆萨特:《具体普遍性》,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5页。 [3] 苏珊·S. 兰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黄必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页。 [4] 凌叔华:《小哥俩》自序,《花之寺 女人小哥儿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35页。 [5] 参见陈学勇:《高门巨族的兰花:凌叔华的一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2-263页。 [6] 参见肖凤编:《庐隐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9页。 [7] 邵洵美:《庐隐的故事——〈庐隐自传〉代序》,王国栋编:《庐隐全集》第6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97页。 [8] 参见肖凤编:《庐隐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1页。 [9] 庐隐:《我的创作经验》,王国栋编:《庐隐全集》第6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6页。 [10] 严蓉仙:《冯沅君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11] 方英:《绿漪论》,《当代中国女作家论》,光华书局1933年版,第147页。 [12] 参见斯科尔斯、费伦、凯洛格:《叙事的本质》,于雷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09-115页。 [13]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3页。 [14] 钱杏邨:《“小雨点”——关于陈衡哲创作的考察》,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光华书局1933年版,第252-256页。 [15] 弗吉尼亚·伍尔夫:《现代小说》,《一间自己的房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5年版,第11页。 [16]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1页。 [17] 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卢丽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26-27页。 [18] 西摩·查特曼:《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徐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54-155页。 [19] 苏珊·S. 兰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黄必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20] 贺玉波:《庐隐女士及其作品》,《现代文学评论》1931年第3期,第244页。 [21] 孔范今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301页。 [22] 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 [23] 西摩·查特曼:《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徐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57页。 [24] 凌叔华:《写信》,《绣枕》,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