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享读 | 与这个世界深情告别

http://www.newdu.com 2019-12-26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享读 | 与这个世界深情告别
    
    吴冠中走了
    2010年3月,“旅法画家朱德群回顾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身体已相当羸弱的吴冠中被人搀扶着看了展览,那是他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露面。
    预感到自己已来日无多的他说:“我要跟老友朱德群的作品告别。”
    他还为老友展览带来贺词一首:“苦耕耘,九十春秋。心,沉于艺海;光,照耀寰宇。”话由心生,这何尝不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和概括呢。
    在吴冠中病重期间,家人为了让他多休息,不让他再作画,把桌子都搬走了。但他硬是将成包的书搭成了一个平台,把木板搭在上面,继续作画。
    他创作了《巢》《幻景》《休闲》《梦醒》等作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的画笔依然在画面上运动,正像他赞赏的凡·高一样,“表现了一切生命都在滚动,都缘于画家的心在燃烧”。
    他将这最后的作品也捐给了香港艺术馆。而此时那里正在展出“独立风骨——吴冠中捐赠展”。
    
    2010年,“独立风骨——吴冠中捐赠展”展览厅
    开展前他对特意到北京去的香港艺术馆馆长司徒元杰说:“我不能去了,给观众写几句话吧。”
    他写道:“独木桥头一背影,过桥远去,不知走向何方。60年岁月流逝,他又回到了独木桥,老了,伤了,走上桥,面向众生。”这是他在向观众作最后的道别。
    
    “独立风骨——吴冠中捐赠展”展厅入口
    2010年6月25日,北京医院,吴冠中已处于弥留之际,时而清醒,时而昏迷。让他放心不下的,是他委托吴可雨去香港捐赠最后一批作品的事。
    直到吴可雨从香港归来,告诉父亲都办好了,他才安心地闭上了眼睛,享年91岁。
    
    2009年8月,香港艺术馆在北京吴冠中家中接受捐赠
    生前一贯低调的他,多次叮嘱子女,身后不搞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当7月1日凌晨他的灵车穿过十里长街的时候,人们尚在睡梦中。那是他在深情地与北京告别,与这个世界告别,也与他不想打扰的观众告别。
    这位一生苦苦追寻艺术,最后将毕生心血捐献给国家的艺术大师留下了太多的精神遗产,他的悄然离去在社会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其实,吴冠中一直在有计划地与我们告别:当他先后捐献作品给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香港艺术馆的时候,他其实是在说:“我要走了,把作品留给你们,看我的画和我告别吧。”
    
    吴冠中为“独立风骨——吴冠中捐赠展”展览亲笔题词
    2010年3月,他硬撑着去参加“旅法画家朱德群回国展”,他说:“我是来和朱德群的作品告别的”。当他被人搀扶着乘车离去的时候,当时在场的熟悉他的朋友,预感到这可能是最后一面。
    果然,回去没多久,他就感到身体不适,住进北京医院。他的一些老朋友知道消息后要去医院看他,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走得很急,让大家都没有心理准备。
    2010年7月7日傍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开幕式上,吴冠中以他特有的方式与亲朋、学生、观众,以及他挚爱的人民告别。大屏幕上,滚动着吴冠中从儿时到暮年的一幕幕经典时刻;墙上,悬挂着凝聚他一生心血创作的一幅幅精心之作;耳畔,回响着他带着浓郁乡音的话语,仿佛他依然在言说.....
    吴冠中一生都过着非常简朴的平民生活,虽然晚年作品在各类拍卖会上屡创“天价”,但他依然故我地过着清心寡欲的简单生活。他说:“人生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间把价值体现出来,方式有两种:其一掠夺,抢的财富越多越好;其二创造,在于发明、在于探险,把好东西留下来。我把自己的画视为女儿,找个好婆家嫁出去,留给子孙后代看。”
    据香港《明报》报道,自2000年以来,吴冠中的1417件作品在艺术市场上的成交额高达17.8亿港元,仅次于齐白石。但吴冠中却选择主动将自己的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北京故宫博物院、香港艺术馆、中国美术学院、新加坡美术馆,共捐赠了数百幅的作品。他一生中的精品全部献给了人民,完成了他“艺术归于人民”的愿望。
    
    吴冠中画室遗物,摄于2010年清华大学吴冠中追思会后
    美术馆一楼大厅里挤满了前来观展的观众,大厅里萦绕着低回婉转的音乐,每一位观众都收到一枚花瓣形的小纸片,可以写下最想对吴先生说的一句话。一位观众写道:“您留下的作品将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财富,我们永远怀念您。”
    在画展大厅,迎面一幅吴冠中先生的黑白肖像格外引人注目。他深邃的目光里透露出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忧患意识。画像背后,摆放着他用过的画笔、画架、颜料和墨迹斑斑的画毡。睹物思人,一位“艺术真人”已经远去,而陈列在墙上的一幅幅作品——《扎根南国》《昼夜》《逍遥游》等,似在诉说着他一生的辉煌。
    赵无极的最后岁月
    吴冠中走了,92岁的朱德群住在巴黎的医院里,已不能提笔作画。而91岁的赵无极也因脑退化症放下了画笔,据法国《费加罗报》报道,著名画家赵无极2011年秋天正式离开了他已经生活了60多年的巴黎,前往瑞士,在日内瓦湖边住下。
    2013年4月,一生在想象世界里驰骋的赵无极驾鹤西归,仿佛是他在虚空世界里又一次旅行。只是这一次,他不再归来。
    赵无极毕生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思考,用心灵与画面共呼吸。他曾经说:“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还能拿画笔、涂颜料,我就一无所惧,我只希望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手上的画,要比上一幅更大胆、更自由。”
    享年93岁的赵无极在法国生活了60多年,但他始终没有丢掉中国绘画的精髓,也从未停止从祖国深厚的文化根基中汲取养分并创造性地融汇到自己的创作中。
    所以,他创作的油画虽然是抽象的,但西方观众和艺术评论家还是从中看到了东方意蕴。
    朱德群谢幕:天堂里的相会
    2014年3月,当巴黎的春天悄然来临的时候,朱德群在巴黎的一家医院里安然地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94岁的他,已经不能说话、不能提笔作画,但他依然深情地注视着这个世界,顽强地等到了一个新的春天。花开时节,他在睡梦中远行。
    
    晚年朱德群
    谈到朱德群生命中最后的日子,夫人董景昭女士回忆,朱德群自2009年因脑血栓导致左脑受损,右半边身体瘫痪,5年来已不能提笔作画,但意识一直清醒,最初还尝试用左手写字表达意愿。
    5年来在医院几进几出,也已习以为常。原本打算3月24日周一出院回家的,但周一早晨家人接到医院主治医生来电,说老人因肺炎不能按原计划出院,且身体各部分器官都已非常衰弱。次日再打来电话时,他已于睡梦中“平静地走了”。
    此时,为期6个月的大型联展“见证时代的画家”刚刚在巴黎美术馆圆满落幕,“朱德群,走向抽象之路”作为此次联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了他从1955年到2008年50余年的创作历程。近60年相濡以沫、非常了解丈夫的董景昭说:“好像他有意等着这一切都完成,他就安心地走了。”
    2014年3月31日,朱德群的葬礼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举行。他是“留法三剑客”中最后一位离世的,三位画坛巨匠辉煌的艺术人生,就此缓缓落幕。
    
    朱德群故居一角
    朱德群旅居法国将近60年,在这里,他的绘画从具象走向抽象,他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为底蕴,融合东西方艺术的精髓,最终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近80年的艺术实践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被称为“多元文化大使”。而文化的多元性正是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平相处的源泉。
    由于融合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西方绘画的观念与技巧,朱德群的绘画艺术中既有东方艺术的温婉细腻,又有西方绘画的浓烈粗犷,两种风格兼容并包,相得益彰,堪称完美。
    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很幸运,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这三位以艺术为终极目标的画家最后都达成了当年的理想。
    他们的生活很单纯,不管身在何处,也无论贫富境遇,他们的心中深深地激励着那种创作的热望,他们为此朝圣。
    艺术创作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劳动,他们一生劳作,并乐在其中。
    这就是大师的境界。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