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论郭沫若《一封信的问题》的写作与评价——兼谈前见对学术研究的负面影响(3)

http://www.newdu.com 2019-12-13 《中国文学批评》2019年第 廖久明 参加讨论

    注释:
    [1]由于戈宝权的《谈〈阿Q正传〉的法文译本》是第一篇系统研究《阿Q正传》法文译本的文章,并且是在大量调查基础上写作的,不但搞清楚了其中不少问题,还提供了不少原始资料,所以,以后人们在研究相关问题时,不管认同或者反对其观点,都以该篇文章为基础,郭沫若《一封信的问题》中的相关说法因此也影响深远。[1]
    [2]鲁歌:《关于罗曼·罗兰评〈阿Q正传〉的一封信的问题》,《鲁迅研究动态》1984年第2期。在根据上下文能够知道出处的情况下,凡是引自该文的文字不再注明出处。
    [3]王锡荣:《“罗曼·罗兰致鲁迅信”哪里去了》,《鲁迅生平疑案》(增补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94页。
    [4]郭沫若:《天地玄黄·一封信的问题》,《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2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270页。在根据上下文能够知道出处的情况下,凡是引自该文的文字不再注明出处。
    [5]戈宝权:《谈〈阿Q正传〉的法文译本——鲁迅作品外文译本书话之三》,《南开大学学报》1977年第6期。
    [6]冯铁著,何昊佩译:《敬隐渔的法文翻译与他的法文写作——以郭沫若著〈函谷关〉为例(1924年译)》,上海鲁迅纪念馆编:《上海鲁迅研究2011·夏》,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184页。
    [7]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挚友的怀念——许寿裳忆鲁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页。
    [8]胡风:《追忆鲁迅先生》,《鲁迅研究动态》1985年第4期。
    [9]也有可能通过其他途径看见,不过时间一定在戈文发表以后,因为戈文明确说该信是“初次公开发表”。
    [10]《敬隐渔致鲁迅(1926年1月24日)》,张杰编著:《鲁迅藏同时代人书信》,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第394页。
    [11]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挚友的怀念——许寿裳忆鲁迅》,第31页。
    [12]郭沫若:《〈鲁迅传〉中的误谬》,王锦厚、伍加伦、肖斌如编:《郭沫若佚文集》上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41页。
    [13]王锡荣也认为郭沫若“为此心中悒悒”(王锡荣:《“罗曼·罗兰致鲁迅信”哪里去了》,《鲁迅生平疑案》(增补本),第88页)。
    [14]转引自郭沫若:《〈鲁迅传〉中的误谬》,王锦厚、伍加伦、肖斌如编:《郭沫若佚文集》,第241页。
    [15]郭沫若:《<鲁迅传>中的误谬》,王锦厚、伍加伦、肖斌如编:《郭沫若佚文集》上册,第241页。
    [16]郭沫若:《天地玄黄·一封信的问题》,《郭沫若全集》第20卷,第270—271页。
    [17]郭沫若:《〈鲁迅传〉中的误谬》,王锦厚、伍加伦、肖斌如编:《郭沫若佚文集》上册,第241页。
    [18]转引自王锦厚:《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鲁迅与郭沫若个人恩恩怨怨透视》,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年,第179—181页。
    [19]鲁迅:《320105 致增田涉》,《鲁迅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92页。
    [20]王锡荣:《“罗曼·罗兰致鲁迅信”哪里去了》,《鲁迅生平疑案》(增补本),第90页。
    [21]许寿裳曾这样回忆他与鲁迅之间的关系:“我和鲁迅生平有三十五年的交谊,彼此关怀,无异昆弟。”(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挚友的怀念——许寿裳忆鲁迅》,第53页)
    [22]鲁歌的以下说法同样符合事实:“郭沫若举例说‘仿吾对鲁迅的《呐喊》却是赞扬过的’,说明创造社并非‘很讨厌’鲁迅。这也不完全符合事实。”为节省篇幅计,从略。
    [23]周恩来:《我要说的话》,《新华日报》1941年11月16日,第1版。
    [24]王锡荣:《“罗曼·罗兰致鲁迅信”哪里去了》,《鲁迅生平疑案》(增补本),第93页。
    [25]廖久明:《“鲁迅解剖学笔记事件”之我见——兼谈前见对于史料释读的重要影响》,《鲁迅研究月刊》2015年第3期。
    [26]《与鲁迅论战的“杜荃”是不是郭沫若?》(《西北大学学报》1979年增刊,与单演义合著)、《关于“郭沫若的化名之作”》(《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4期)、《鲁迅郭沫若确曾在〈对英宣言〉上列名》(《延安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与江晖合著)。
    [27]《〈孔雀胆〉的主要得失新议》(《云南民族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与马征合著)、《〈孔雀胆〉主题及其涵义探究》(《西北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论郭沫若的话剧〈甘愿做炮灰〉》(《郭沫若学刊》1987年第2期)、《〈虎符〉在郭沫若史剧创作中的意义》(《抗战文艺研究》1987年第4期,与马征合著)、《〈关于“无条件反射”的更正〉说明》(《文教资料》1989年第1期)。
    [28]依次为:《谈刘少奇对鲁迅、郭沫若“两个口号”之争的评论》、《鲁迅郭沫若研究断想》、《谈郭沫若抗战时期对蒋介石的评论及其他》、《读〈甲申三百年祭〉感怀》、《漫谈郭沫若的诗歌及其他》、《论郭沫若的自传性话剧〈甘愿做炮灰〉》、《谈郭沫若抗战时期的历史剧》、《评〈李白与杜甫〉》,《关于罗曼·罗兰评〈阿Q正传〉的一封信的问题》与研究鲁迅的文章收录在一起。尽管作者在1995年12月写作的《前言》中如此写道:“我现在仅选取一部分研究鲁迅、郭沫若的拙文,连同一些尚未发表的拙稿,重新作一番修改,结集为这一本《鲁迅郭沫若研究》,贡献在读者们的面前”,经过比对后却可以知道,该文收入该书时没有修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