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国家极力倡导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振兴优秀传统手工技艺、大力鼓励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匠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忙碌于各种博览会、交易会,展会不断、评比连连、作品依托商业包装,高价辈出;更有甚者,一些手艺人刚入门,就自诩大师,大肆宣传,夺人眼目,曝光频频,新闻不断,好是热闹。 的确,相对于清末的手工技艺衰退,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尤其是与20世纪初的景象相比,中国近几十年以来对于手工技艺的保护,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匠人待遇远超历代,奖励范围亦更深广。 国家为了造就一个有利于匠人成长的环境,一方面有意增设匠人的出路,如鼓励生产性保护,让手艺人投入市场,又从工商注册、税收等方面予以优待。另一方面,提高匠人社会地位,以敬畏传统之心,尊敬匠人,使他们与其他职业相比不至于相形见绌。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我国设有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制度,对于匠人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获得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或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荣誉更是无上光荣,这些措施都是国家优礼匠人的具体体现。 国家鼓励传统、优礼匠人、提倡工匠精神,意在创造一个利于手艺人成长的良好环境。期待匠人传承、传播民族文化,构建社会风气,为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提供启示,再逐渐形成一个对传统有共尊、共信、共戴的社会局面,达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 在此等环境的激励下,涌现出不少优秀匠师,粗略地讲,主要集中在行业里,他们多是德高望重的大师和德艺双馨的名家。另外,还有一部分优秀者集中在企业,由于过硬的技艺和良好的综合素养,他们往往充当技术总监,整体把控技术环节。还有一部分则散布在高校和一些学术研究机构里。他们大多创作出了不少可赏可赞的好作品,亦完成了一些高水平的理论著作。但相对于整个庞大的手工行业来讲,却寥若晨星,凤毛麟角。 然而,成绩与问题同在,希望与忧患并存。如今,技艺的传承青黄不接,对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陷入窘境,对传统的创新让人彷徨,一些匠人追名逐利,手工行业被诸多乱象所搅扰。有些匠人轻薄、浮躁,拜名射利与卑躬屈节之态,实为可悲可怜。一些匠人居然在不同场所豪迈地宣称,自己的作品已经“超越前人”“创历史最高”等。 这一方面反映出大众传统手工技艺素养的缺失;另一方面反映出匠人已深深地渲染上了浓郁的商业市场气息,大肆夸张宣传,吸人眼目。这种类似于“皮肤病”“瘦身美容”“几分钟就可包治好”“马上就可以让你瘦下来”的商业广告词,非常恶俗。 手工行业内,已被夸大的言语笼罩多年,一些“大师”肆无忌惮。这种状况无论是在看得见的以工艺制作为主的紫砂壶、陶瓷、玉器及竹、木、牙雕等行业里,还是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传统手工技艺里,都广泛存在。一些负责任的匠人和学者深感痛心,努力呼吁改变,要求遏制这种状况。 外用浮语,通过走关系、拉赞助,以获延誉,真是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实现对名和利的拥有,只是绝口不提修技涵养之提升。手艺成为市场裹挟之物,嗜利匠人则荣重博取。踏实于手艺的匠人,只能勉强生存。此等风气,不利于形成良好氛围。 其实,匠人一定要“坐得住冷板凳”,他们要获得全面的技艺修养,并且将这些修养落实在自己的作品中,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从最初的基本功训练到自立门户,技术和素养上的提高都不能放松。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前人先贤告诫后学“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样的谆谆教诲是前人的经验。 手艺人除了要品行好、尊师重教,有天资以外,还要踏实、勤恳,市侩性格、毛手毛脚、粗心大意、三心二意、朝秦暮楚的人成不了大匠人。因为他怀着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早上下了点功夫,中午就想自立门户,晚上就想获名取利。好的手艺人都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技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开阔的视野。另外,还要有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善于思考、积极上进的品质。 花拳绣腿、偷奸耍滑、贪图安逸、沽名钓誉、做表面文章是手艺人最大的忌讳。手艺人做手艺把整个身心都投入进去,全力以赴,不能有半点松懈和怠慢,专心致志,精力必须高度集中。 将精力放在沽名钓誉上,一辈子都做不好手艺,怕吃苦,怕下功夫,更做不好手艺。古代的大匠、宗匠、哲匠一定是脑、手、眼并重的,心灵手巧,具有补天之手,灵惠虚和,心细如发。又善于沉思、静思。古人云“万物静中得”,就是这个道理,在沉静时就会集中全力去思索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这是优秀匠人的好品质。 传统匠人,不可说全是技艺精湛、博学通识的,但至少可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谦卑知廉耻的、孜孜不倦求技艺之道的。我们可以去博物馆看看以往匠人留传下来的遗物,常会惊叹他们的巧夺天工,观之可激励后人,陶冶情操。当下匠人的诸多举止行为恰好与传统相反,这一点值得我们当下社会及匠人反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