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市推动黄浦江两岸贯通及滨江岸线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为上海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人民群众有了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 这既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标志着曾经以生产功能为主导的城市正在愈加突出城市的文化、休闲、康养功能,也更加凸显了城市的“人民性”。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满意。这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人们为了生活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 莎士比亚曾说过“城市即人”。要让城市更美好,就要充分显示出对人的尊重,让城市中人的生活更方便、更舒适、更惬意。对此,需要积极开拓、营造公共空间,发挥好包括工业遗产在内的城市文脉的作用,用文化之力涵养城市发展,激发工作生活于此的人们的创造力,并反过来将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其实,不单在上海,近年来,车间厂房变身艺术空间、废弃的工业园区成长为主题公园,以及伴随着城市旧城改造,旧民居、旧街巷等不再是简单地被高楼大厦取而代之、反而成为城市中心的文化街区的这类“蝶变”,在全国不少城市都有,并且愈加成为一种趋势。它们在保留城市记忆、为城市增添文化气息和时尚元素的同时,拒绝大拆大建和“千城一面”,正在将一个更为个性的城市交到城市居民的手中,而这也需要所有城市建设者进一步发挥好创造力,通过规划和设计,提升城市发展的文化品质,以适应今后人们对文化休闲、宜居型城市需求的时代变化。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交流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城市的文化精髓所在,承载着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本身就是文化遗产,是文化与历史的载体和容器。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往往来自于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与交织,而公共空间正是保留个性、体现城市文脉、涵养城市品质的最佳场所,它不仅是城市居民享受美好生活的标配,更为城市创新、竞争力的勃发提供着厚实的支持力。 因此,城市公共空间不仅仅关系着城市形象,更是居民生活及城市发展的需要。这也就要求,摆脱一些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重修饰、轻功能的倾向,发挥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功能有机组成部分的作用。对此,需要挖掘公共空间的文化资源,引入鲜活的文化生态,同时提供包括阅读吧、咖啡馆、博物馆、展览馆以及配套的服务设施在内的面向市民生活的各类业态,让公共空间成为适宜人们休闲、交流、娱乐的场所。 我们应当看到,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从生产型城市,到商业贸易型城市,再到文化休闲、宜居型城市,人们对城市的期望及塑造是在不断变化的。相应的是,城市从其形成建设之初的个性突出,到工业时代的个性消减,再到如今崇尚城市个性的回归,城市的种种变化与人的需要有着巨大的关联性。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人将生活在城市之中,人与城市“有机共同体”的关系也将更为密切。对此,开拓营造公共空间需要充分考虑到人们当前及未来的需求,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让人们从城市获得福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