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94)(110)[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2版序言(1965),载《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洪汉鼎主编,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第174页。 (95)(104)(105)(125)(164)(166)(167)[德]伽达默尔:《诠释学》(1974),载《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洪汉鼎主编,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483页,第489页,第177页,第488页,第485页,第489页,第131页。 (96)(97)(98)(99)[德]海德格尔:《理解与解释》(1927),载《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洪汉鼎主编,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第118页,第119页,第120页。 (100)[德]施莱尔马赫:《诠释学与批判》,第99页,转引自潘德荣:《文字·诠释·传统》,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注[2]。 (101)(102)(103)(106)(107)(108)(109)(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6)(127)(128)(129)(130)(131)(132)(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55页,第378页,第347页,第343页,第377页,第376页,第378页,第384-385页,第384页,第381页,第381页,第381页,第383页,第391-392页,第391页,第438-439页,第386-387页,第131页,第135页,第135页,第136页,第142页,第189-190页,第189页,第190页,第147-148页,第147-148页,第151页,第139页,第139-140页,第140页,第141页,第141页,第142页,第144页,第144页,第215页,第211页,第211页,第215页,第218页,第218-219页,第248页,第248-249页,第249页,第249-250页,第250页,第649页,第250页,第380页,第380页,第649页,第650页,第8页,第215页。 (133)(134)[美]理查德·E.帕尔默:《诠释学》,潘德荣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80页,第80-81页。 (135)(169)(170)(171)(172)(173)(174)(175)[意]埃米里奥·贝蒂:《作为精神科学一般方法论的诠释学》(1962),载《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洪汉鼎主编,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第132页,第132页,第132页,第132页,第132页,第161页,第163页。 (163)[德]伽达默尔:《美学和解释学》(1964),载《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98页。 (165)[德]伽达默尔:《文本与解释》,载《伽达默尔集》,严平编选,邓安庆等翻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168)参阅《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洪汉鼎主编,东方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31-132页。 作者简介:朱立元,复旦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