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张贵清《寻找》:对大时代“望闻问切”

http://www.newdu.com 2019-10-26 文学报 李康云 参加讨论

    作家张贵清的本职是乐山市犍为县人民医院的中医师,他那双经常为病人把脉的手,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不经意间也用到了中医切脉的手法。白天妙手回春,晚上妙手丹青,匍匐民间。他敢于对大时代变迁历史“望闻问切”,在《寻找》主人公吴为几十年不知疲倦折腾的“动脉”上,硬是切出了一部当代中国变迁的风俗史,103万字的鸿篇巨制,体现了当代作家关注时代变迁的勇气和睿智,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勇者无畏的一大壮举。
    《寻找》讲述川南古郡县农民娃儿吴为从出生到歧路少年、中青年游走天下、历经商海、文坛沧桑,最终回归故里本真,成为著名中医师和作家的故事。不惧坎坷、不畏世俗,初心、感恩是他的本色,本真延续梦想的芳华是他的成色,文人精神彰显是他的力量,以行经的天南海北一路串联起100多个相关人物。在现实与虚构之间,他的性格命运史,一路见证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变革,不经意间建构了一部新中国当代人的精神风俗史。
    巴尔扎克曾说:“作家要写出一部历史家忘记的历史,即风俗史。”面对过去的历史,作家的确可以找到非史学家的角度去讲述。面对当代史,尤其是《寻找》中出现的大量真实事件,张贵清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合理的尺度,对农村、医学界、文学界、新闻界、商界、政界人物,时而以虚构调试、时而以日记体式的真相道来,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表现出了极大的敬畏和诚意。在小说中,以吴为为首的系列人物交织成了一部众生相,大人物、小人物交相辉映,而且,正是不同年代价值观、世界观影响下不断变异的“寻找”历程,构成了作家弹奏的多级弦乐。正因如此,我所说的“风俗史”,不仅仅是巴尔扎克的风俗史,也不仅是作家描写的铁山、碗儿潭、船城镇的民风、民俗以及浪漫风景描写的概括,而是时代生相、多级变奏形成的人的精神生态、精神风俗史,也可以称之为文人心史——这或许是作家始料未及的效果。
    在我看来,张贵清对于时代的“切脉”,以吴为的人生轨迹,切出了时代变迁中的浮沉之脉、迟虚之脉、细弦之脉,民风民俗的式微,也体现了新的民俗重构,文化变迁的规律必将正本清源,文学艺术必将感应时代弘扬天道无为的自然大道。无论是人的价值实现,还是民族复兴的价值实现,寻找是我们期待的天籁跫音。《寻找》的价值,还有更丰富的研读可能。当时代精神风俗史成为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一面镜子,质朴中有浪漫,浪漫中也有残酷的文学书写,会给我们带来诸多启迪。
    换个角度看,长篇小说《寻找》在技术层面过多运用了音乐的复调叙事,有时对浪漫优美笔调显得过于倚重。九个篇章构架似乎不够均衡,有点遗憾。文学、医学、经济学、政治生态、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相互之间的联动关系、辩证关系,可能被过于抒情的格调所遮蔽。当然我非常尊重作家的文学勇气、大气的格局情怀,尤其欣赏来自民间带有露水和尘土的话语表达,鲜活的小人物既传神,更具典型意义,也更具有返璞归真的美学特质。个人以为,整体上看,这是一部十分具有实验意义、寓言品质、批判精神的不可多得的当代宏篇。我认为我所说的“切脉风俗史、天道即无为”的评价观点是个人的表达,更是对作家的认同与赞赏。
    依我拙见,所谓小说创作的通透,应该是作家贯穿始终的一种境界。而且,无论哪种叙事风格之下,通透的叙事美学,是小说家终成大家的秘境可能。
    (《寻找》张贵清/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