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岁月的见证 历史的足音——读《黄克诚在中央纪委》

http://www.newdu.com 2019-10-22 中国纪检监察报 邱振刚 参加讨论

    很欣喜地读到了这部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黄克诚在中央纪委》。
    纪实文学一直是各种文学体裁中较受读者关注的一种。正因为体裁的特殊性以及读者群体的丰富性,一部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往往需要创作者具备多样化的素养,首先要对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并非仅仅是熟悉作品所涉及的历史片段,更重要的是,要对更广阔的历史面貌和更深层的历史逻辑有着清晰的把握。因为任何历史片段其实都是深嵌于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中。如果只是强调历史细节的传奇意味,单纯用揭秘式、猎奇式的文字呈现历史,只会使得作品流于肤浅,难以带给那些有着较高文化水准的读者以更饱满的阅读体验。其次,创作者还需要对自己所选择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个性化、艺术化的展示。有很多纪实性作品,篇幅再长也只是罗列史实、堆砌资料,看起来信息量庞大,可翻遍全书也找不到属于创作者本人的真知灼见和雅致表达,整部作品无非就是一堆通俗化了的历史资料。
    所以,纪实文学看似只需掌握大把史料就能轻松完成,其实对创作者的要求是复杂、多元的。就当前纪实文学创作者的职业背景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记者,一类是作家。就前者来说,往往习惯于从职业的素养出发,强调人物、事件必须具备较强的历史价值,在写作中普遍从真实的历史信息出发,较少个人情感的介入,而侧重对历史的忠实重述。而后一种创作者在从事纪实文学写作时,更强调这是一种个人化的艺术性创作,一般都是在事件或者人物给予自己以较强烈的心灵震撼、情感冲击后开始写作,作品的抒情性内容较多。
    无论上述哪种纪实文学作品,只要能满足读者对历史进行深入了解的阅读期待,基本都能在图书出版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不同的收获。就前者来说,读者获得的是知识的充实和认识的深化,而通过后者,读者感受到的是艺术的滋养和心灵的净化。当然,读者更希望的,是纪实文学作品中既有着充足的历史信息,又有着动人的文化情怀。这样合二为一的“组合拳”式作品,能够带给读者更加富于层次感的收获。王子君的《黄克诚在中央纪委》就是这样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多年来,作者在多家媒体从事新闻工作,撰写了大量针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深度报道,对如何呈现某一事件的真实全貌有着扎实的职业训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海南从事记者工作时,正值海南的开发建设如火如荼之际,大量的一线采访,锻炼出她对事件的敏锐捕捉和深度开掘的能力,这些固然是优秀的新闻报道的必备要素,更为她后来的文学创作注入了特殊的基因。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同样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早有多部散文集、小说问世,并凭借擅于以人物情感体验反映时代深层特征、社会变迁过程的写作特征和敏锐细腻的语言风格,在文坛占据一席之地。这样兼具记者、作家优势的创作背景,无疑为她更多体裁的文学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熟悉她、喜爱她的读者,对她的纪实文学作品充满期待。
    这部《黄克诚在中央纪委》的主人公黄克诚是开国大将,曾经在战争年代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央纪委恢复成立。而黄克诚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一直以敢讲真话、清正廉洁而为人们所敬重。中央纪委恢复成立之初,众望所归的他不顾自己的身体情况和家人的意见,毅然决定出任中央纪委常务书记。在这个对中华民族至关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在中央纪委的岗位上,他又将开拓出什么样的事业?作者以此为突破口,展开了对黄克诚生命中新的一页的描述。作者秉着严谨端正的文学观,没有把文字变成对历史事件的揭秘,而是对浩繁庞杂的素材进行了果断取舍,萃取出真正体现时代风貌和人物个性的片段、细节,再用当代视角进行艺术化重铸,从而重新赋予了那一页历史以饱满的生机。
    例如,作者对黄克诚复出任职的经过,就从人物的心理世界和社会背景入手进行了工笔画般的精细描绘。黄克诚虽然满怀报国热忱,但起初考虑到自己体力、精力欠缺,又在家人的苦苦劝告下,为了避免影响中央纪委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不准备担任常务书记的要职,后来在长时间的思考后还是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摆在第一位,不顾病体挺身而出,在崭新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亲力亲为,坚决维护党规党纪,雷厉风行地投入工作。这一起伏有致的过程,在作者笔下得到了清晰直观的描述,真实密集的历史细节、快速紧张的叙述节奏紧紧抓住了读者的视线。这样极富吸引力的文字,固然是因为那段史实为读者所关注,更重要的是,作者对黄克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处处以国家需要为重的形象进行了生动有力的描写,是人物的魅力感染了读者、打动了读者。
    黄克诚复出任职之时,改革开放的浪潮也正开始席卷神州大地。随着黄克诚在新的岗位上稳健有序地打开了工作局面,书中的文字更加舒展,情节在改革开放初期特有的时代氛围中扎实递进。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思路真正地融入了历史,融入了黄克诚在生命的晚年那段克己奉公、竭诚奉献的光辉岁月。在作者的笔下,既有对黄克诚如何铁面无私地抓党风、如何参与领导平反冤假错案等重要工作浓墨重彩的呈现,令读者大呼“过瘾”“解渴”,又颇具匠心地引入若干细节,如因为和秘书在饭桌上谈工作谈得太投入,导致火锅快烧干,再如坚持廉洁家风,不但拒绝搬到条件更加优越的住处,还制止后勤部门为自己家进行装修改造。这些内容真实入微地描绘了黄克诚的工作情况和个性特征,对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细节进行了真实细腻的再现,把纪实文学这一体裁的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读到作品的最后一章,相信很多读者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句古诗,因为这正是对黄克诚奉献精神的生动概括。在这一章,黄克诚的生命走到最后阶段,他在病榻之上仍然时刻牵挂着工作。此时作者的笔触更是饱蘸深情,利用黄克诚一再表示“不用再在我身上花钱了”,抓住一切时机留下关于工作的思考等各种感人细节,进一步凸显了他的精神品质。
    总之,这部三十三万字的作品,立足黄克诚大将在中央纪委工作岗位上的真实事迹,精心寻找、梳理了大量珍贵史料,用极具情感沉淀的文字引导读者回望历史、读懂历史。尤其是在反腐败工作不断深入的当下,这部作品更是有着不应忽视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邱振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