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做强戏曲教育 讲好中国故事——专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教授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在文化自觉日益成为大家共识的背景下,“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这为中国艺术的中国化成长创设了发展的教育政策基础。在此基础上,怎样建设中国文化品质的艺术学科?戏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有着特殊价值,如何强化戏曲学科的文化定位、挖掘戏曲专业文化内涵?如何构建世界认同的戏曲艺术话语体系?让我们听听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教授的见解。
    记者: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潮流中,如何构建世界一流的戏曲艺术学科体系?
    巴图:我们正在挖掘戏曲专业文化内涵,凝聚学科专业重点,梳理学科专业建设布局,规划学科专业发展战略,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在国家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中,努力构建独立完整、特色鲜明的中国戏曲艺术学科体系。其中,以强化戏曲表演、音乐、导演、编剧、舞台美术各层次人才培养,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瞄准戏曲行业发展趋势和学科前沿,使戏曲各个学科专业都能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特色及优势,为特色注入时代精神,用特色建设带动质量建设,用特色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探索诸如基于戏曲行当自身发展而产生的戏曲独立学科方向,充分挖掘戏曲不同剧种、行当等内在的学科发展潜能和动力,如现在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的“京剧学”“剧种学”“梅学”“程学”“荀学”等独立的学科研究方向,丰富壮大戏曲艺术学科基础和体系。
    戏曲教育要努力培育和汇聚一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大学的办学定位有准确理解、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教育规律有深刻把握、对中国当代戏曲人才培养规律有敏锐判断、对戏曲发展的历史规律、现实状态和未来走向有深入研究、热爱学生并能成功将自己舞台上的光环创造性转给学生的德艺双馨、有学有术的教师团队。
    记者:在现有戏曲发展的良好环境下,如何形成全社会培养戏曲人才的合力?
    巴图:打造资源共享的戏曲育人机制,对于汇聚、优化利用戏曲教育资源,培养满足各方需求的优秀戏曲人才有重要意义。这有利于打破戏曲教育固有的行业壁垒、院校壁垒、地域壁垒、不同层级人才培养壁垒,实现戏曲育人资源的社会开放和共享。近年来,文化部、北京市共建中国戏曲学院,为戏曲高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系列政策支持。
    我们牵头组建“中国戏曲教育联盟”,为55所全国戏曲人才培养单位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旨在形成戏曲人才培养共同体,打通不同地域、院校戏曲人才培养链条。我们加强和戏曲院团的联系,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生源基地,希望多方汇聚、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完善戏曲各层级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实现资源共享的戏曲育人机制。我们期望统筹规划戏曲从启蒙教育、中小学教育到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定位及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共享人才培养资源,努力实现戏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相支撑,进而逐步实现全社会优质戏曲教育。
    记者:如何充分尊重、研究、化用中国传统戏曲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智慧?
    巴图:我们的戏曲教育理应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尊重现代高等教育规律和规范,也应承袭、借鉴传统戏曲教育中优良的思想、方法和理念。传统戏曲科班教育中的道德养成、口传心授、成品教学、选才辨才、因材施教、量材教艺、从严治学、弹性学制、以戏带功及教师“为祖师爷传道”的责任心等,都是前辈先贤留给后人的优秀办学传统和精神遗产,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我们不能靠沉迷于既往固化戏曲教育,也不能靠眺望未来主观设计戏曲教育,更不能靠迎合时尚来误导戏曲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在相当的历史时期内坚持传统、做强传统、发展传统仍是当今中国戏曲教育的主题,要以敬畏的态度来继承,以求真的精神来继承,以科学的方法来继承,继承的目的是面向未来。
    记者:如何构建世界认同的戏曲艺术话语体系,进而使得更多的外国人士通过戏曲理解中国文化?
    巴图:建设戏曲艺术话语体系,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传达中国声音具有重要意义。在解读中国戏曲实践、构建中国戏曲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因此我们应以更强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强对戏曲艺术理论的总结梳理和宣传展示,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戏曲研究及创新成果。进一步研究阐发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形成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文化内涵的戏曲艺术学术成果。也应围绕戏曲艺术传承和传播,积极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引导国际学术趋势和舆论,为构建世界认同的戏曲艺术话语体系做出努力。
    当然,最重要的是用中国优秀的艺术深刻地感染人。我们学校张火丁教授登陆美国林肯艺术中心之所以成功,究其原因是项目创意和运行时注意到国际化的艺术呈现应体现国家文化形象,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以,要选择经过反复验证、能够体现中国审美情趣的经典剧目,推出人格、艺格、国格兼备的艺术家,依托受众熟悉的媒体、高校和艺术家进行跨文化解读,吸引有代表性和文化影响力的国外受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