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人民,真正的主角

http://www.newdu.com 2019-10-16 中国文化报 王勇 参加讨论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说:“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所以,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理应是当代艺术家肩负的使命。作为一名编剧,我竭尽全力,把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贯穿到自己的每一部创作中,也由此深深体会到,人民才是艺术的真正主角。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创作了一部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历史上,很多石碑是纪念帝王的功德,而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一座为人民英雄雕刻的丰碑,我很想挖掘纪念碑背后的故事。
    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一时一刻的冲动。早在十几年前,我无意中听到河北曲阳石匠雕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故事,进而了解到曲阳是石匠之乡,那里的石匠从西汉至今,祖祖辈辈以雕刻为生,从云冈石窟、乐山大佛、敦煌石窟、五台山佛像、紫禁城、圆明园、颐和园,到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历朝历代都留下了他们雕刻的印记。1949年9月3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奠基,那些石匠的人生轨迹从此跟新中国交织在一起。
    面对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样宏大的题材,选择的视角是多样的。既可以领袖为主角,也可以碑体设计者梁思成、林徽因为线索,还可以浮雕创作者吴作人、刘开渠、傅天仇、张松鹤等画家、雕塑家为素材。然而,石匠们的故事却始终深深地吸引着我,引发我的遐思。
    从小视角反映大时代的沧桑巨变,从小角度表现大主题的恢宏观照,从“刻小碑”升华到“刻大碑”的深刻感叹——这就是我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初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开天辟地新中国,一座丰碑问苍天。当我们经过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旁,不禁放慢脚步,默默瞻仰……
    歌剧《呦呦鹿鸣》是我四年前创作的作品,今年8月获得了中宣部第15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当屠呦呦于2015年10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时候,我就想着要为她画像、为她立传、为她编剧,因为科学家也是人民的一分子。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众所周知,由于歌剧这门艺术的高度综合性及其创制的特殊复杂性,歌剧写现实题材,不易;写真人真事题材,更难;写现实中的科学家及其科研成就题材,则是难上加难。屠呦呦从事的是科学研究,缺乏一般意义上的“戏剧性”。当我感到迷茫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说:“屠呦呦成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这说明,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这句话给了我灵感——屠呦呦的人生不就是一个科学家的“梦”吗?梦,难道不就是最大的戏剧性?
    《呦呦鹿鸣》以老年屠呦呦的回忆作为穿针引线的主要手段贯穿全剧,通过三个不同年龄段屠呦呦之间的时空交错,将屠呦呦名字的神奇由来、童年生病与中医药结下不解之缘、从此立志从事中医药研究、她的爱情和婚姻以及她和她的科研团队与青蒿素研究的曲折历程串联成一条连贯发展、行进的情节主线,既写了她在190次失败后内心的犹疑、彷徨、纠结和痛苦,又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她的坚持不懈和灵光一闪的初步成功;既写了她不顾丈夫和同事的反对以身试药义无反顾的决绝,又写了她对丈夫和孩子的温情与愧疚,将深奥医理、枯燥数据和艰难曲折的实验过程,艺术化地演绎为一台有意味、有看头、有亮点的生动戏剧,以期塑造屠呦呦这位当代伟大女科学家秀外慧中、“不疯魔、不成活”的科学家形象。作为一名科学家,她是那么伟大,而作为一个女性,她又是那么平凡。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我在创作时,杜绝喊口号作报告的言辞,也不写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更回避一般歌剧见惯不怪的缠绵悱恻的情调,将屠呦呦的“求医梦”——“科学梦”——“中国梦”有机融为一个梦,个体职业——群体事业——民族大业紧密相连在一起,在平实中挖掘崇高,在平凡中升华伟大。“春天里/花蕾梦想开放/沃土间/禾苗梦想生长/还记得/记得你的梦吗/是否还在心里收藏//草原上/马驹梦想奔跑/蓝天下/雏鹰梦想飞翔/还记得/记得你的梦吗/是否还在心里荡漾/只要坚持/梦想总可以实现/在每一天怒放。”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