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文学从现代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与中国新文学一道诞生、成长的。鲁迅、周作人、冰心、叶圣陶这些文学大师,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奠基者,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儿童文学正是承继了他们的精神流脉。他们看向儿童的目光,至少包含着以下三种不同但又相互交织的内容:一、这个“儿童”是抽象的,他是民族国家的化身,代表着一个民族国家的未来。也正因此,中国儿童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充满忧患意识和神圣的责任感,“十分注重对儿童进行精神教化的功能,即通过道德评价的主题传递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传递本民族的人格理想”(汤锐语)。二、这个“儿童”是具体的,是不同于成年人的具有独立人格的孩子,儿童文学应该从儿童本位出发,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阅读期待,解放儿童的天性,愉悦他们的身心。三、这个“儿童”是象征意义上的,和被污染的成人社会成为对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成年人实现自我救赎的精神家园,甚至,“童年是一种思想的方法和资源”(朱自强语)。这三种看待儿童的目光会对儿童文学的走向产生不同的影响,但同时它们又是相互渗透的。由于社会语境的不同,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种种因素或间接或直接作用于儿童文学创作,会使其中的某种倾向在某个历史时期占据较为主导的地位,并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经过大浪淘沙和岁月磨洗的经典之作,则基本是那些融合了这三种精神诉求的优秀之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1949—1966),是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第一个繁荣期。“50年代以降,在广大少年儿童中产生广泛影响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品,几乎无一不是教育型的”(樊发稼《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儿童文学卷》导言)。因为在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里,少年儿童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文学义不容辞地要承担起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任。因此,浓厚的教育色彩正是“教化”思想在这个年代的具体表现。尽管“教育性”是当时每个儿童文学作家所要遵守的艺术标尺,但并不是说他们的心中就泯灭了对“儿童性”的清醒的坚守。张天翼当时就提出儿童文学一要“有益”,同时还要“有味”(《给孩子们》序)。严文井则反对“由乏味的说教代替生动的形象”(《1954—1955儿童文学选》序)。陈伯吹则在《谈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几个问题》中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论”。也正因此,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优秀之作。 1978年10月,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座谈会在江西庐山召开,随后《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努力做好少年儿童读物的创作和出版工作》的社论。备受鼓舞的儿童文学界在思想观念和创作实践上突破一个又一个禁区,向着“文学性”和“儿童性”复归。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儿童文学理论上众声喧哗、创作上佳作迭出的年代,其中短篇小说创作尤为突出。作家们在不同领域里激情满怀地开疆拓土,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接受西方文艺思潮的洗礼和熏陶,以“寻根”的心态回望中国传统文化,怀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理想探索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探求人类童年文化的底蕴,把中国儿童文学推向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题材、体裁、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均有不小的突破。曹文轩提出的“儿童文学承担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天职”,这可以视为是“教化”这一理念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新的时代表述。这种理念的最直接推动力是“文革”后中国和西方在经济、文化上所面临的巨大差异。对于国家民族未来命运的焦灼,使他们开始探索究竟少年儿童具备什么样的性格,才能使我们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儿童文学卷》 李东华/主编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年9月出版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大潮以及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儿童文学界在经过一段摸索之后调整了创作策略,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更加贴近少年儿童生活,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的儿童文学进入了多元共存的时代。老中青少作家四代同堂,中国儿童文学已经有了一支稳定的高产的创作队伍。这些作家人生阅历不同,艺术主张各异,既有对纯文学创作的痴情和坚守,也有对类型化写作、通俗化写作的热情与尝试,共同形成了一个和而不同的多声部的创作格局。这是个“儿童性”得到极大解放的年代。这个时代的艺术开始偏好轻松、幽默的基调和飞扬的想象力,进入新世纪后图画书的兴起,说明儿童文学的分类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注重在“儿童文学”这个笼统的大的分类之下,每一个小的群体的具体需求,从另一个层面讲,这是“市场细分”原则在儿童文学领域的具体体现。成年人投到儿童身上的目光,这时候也掺杂进些许讨好的意味。 新世纪的儿童文学可以说进入了“井喷”的状态。惊人的市场效益,少年儿童被唤醒的巨大的阅读热情,2016年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都呈现出新时代的儿童文学无论是在艺术水准上还是在传播上所达到的令人振奋的高度和成就。然而,当把中国原创儿童文学放到世界儿童文学的参照系中去考察,放到中国的少年儿童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和日渐多元的阅读需求面前去考察,在市场上体量很大的儿童文学,还亟须在艺术上扎实地、持续地成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儿童文学卷》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各个时期的儿童文学代表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包含了小说、散文、童话、诗歌、寓言等各个文体的短篇作品。由一斑而窥全豹,从短篇入手来检索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文学地图,不失为一种简捷有效的路径,在我看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里的短篇作品即便放到世界儿童文学范围里去比较也毫不逊色,无论是在艺术质量上还是在思想容量上,短小精悍的短篇作品完全可以和篇幅上占有优势的长篇媲美。尤其是这些作品集束式地出现,它的光照覆盖了辽阔的生活,忠实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孩子的真实生活——他们就是这样南北东西地生活于不同地域,传统的、现代的、中国的、世界的……不同的文化,共时地杂糅地同时也是和谐地存在着。而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们,从各自熟悉的生活出发,共同完成了一部交响乐般的大作品,以集体的力量完成了对多棱镜一样的时代经验的书写,在彼此的传承与呼应中实现了对时代肌理的全面而细致的扫描。 《周易》有云“蒙以养正”。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年轻人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儿童文学的使命与担当也就在于此。从这本选集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代又一代儿童文学作家们正在努力地传递着文学的火炬,照亮一代又一代的童年,同时,也是在照亮我们亲爱的祖国的未来和明天。 李东华,女,1971年重阳节生于山东高密。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现任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出版有长篇小说《少年的荣耀》等作品20余部,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奖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