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散文诗是散文与诗歌相遇相恋诞生的美丽混血儿。她从上世纪的冰心、林薇因、徐志摩等笔下,穿越世纪走到今天,已经长成文苑里最芬芳的那一朵,文学星空里最耀眼的那一颗。 还有人说,散文诗,是把诗的种子,种植在散文的土地上,长成的果实,比散文更精炼而又富于哲理;比诗歌更高度自由而又放松。因而更能抒发和渲染丰富的情感,更能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这样,散文诗发展到现在,不仅仅是篇幅与体量的增长,她所涉及的内容,主题和领域,已然跨越单纯的抒情达意而得以攀爬历史题材的高山。 最近,我研读了晏子的长篇散文诗《我眺望祁连山的身影,倾听历史的回声》,被深深感动甚至撼动。将如此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成散文诗,实非易事,足见作者的功力之深。我甚至有些意外,因为我对晏子的了解,仅限于她是一位钟情红色题材的电影编剧,制片人。而在文学创作领域的了解,也仅止于不久前她的散文《我与大将的女儿们》引起的24小时点击阅读360万与点赞4.7万的双高佳绩。因此,咋一读到晏子的新作,这样一篇洋洋洒洒的万言红色历史散文诗,特别意外且十分惊喜。意外的是作为一为女性作家,她对军事历史不止于感兴趣,可以说还有深入的研究;惊喜的是她的红色情结居然如此深重,甚至达到了痴迷程度;值得赞许的是,她对于历史事件所掌握的广度与深度,表达所呈现的宽度与高度。更可贵的是,我在她的作品里看到了一种积极基调上的深广忧思。 一 《我眺望祁连山的身影,倾听历史的回声》是一篇看似很难拿捏的关于西路军题材的散文诗。但在史实的把握与诗意的呈现方面,却给人以恰到好处之感。作者并没有像传统的历史题材长诗那样一般性地采用正面写实性的手法去叙事,全景式反映一段历史事件的客观过程与主观评价,而是采用了一线串珠式的巧妙结构。她选取西路军西征过程中的个别场景、个别事件、个别人物,以及感人的小故事来组成10个篇章。除了第五章正面凸显了高台战役中红五军将士的勇猛顽强,第五章、第六章分别反映石窝分兵之后左路军与右路军的游击和突围的情况,以及第七章八办的内容是较为正面的陈述。其余的,都是一个个的小故事。其中既有以个人际遇折射人物命运的,也有关于战地爱情的;还有关于救援的,甚至还有两段比较罕见,关于信仰的真实而又传奇的小故事。但这10章看似不同内容和主题的故事,却又深藏着一条严密的叙事逻辑线,从而达到了形散实而不散的结构效果,并凸显了一般叙事结构所难以企及的内在张力。作为一部悲剧的题材,整个篇章的韵律是先抑后扬,从思想性来说,作品超越了对于一段曲折历史的正面解读,对悲剧的力量进行了合理升华到震撼人心,从而使整部作品的基调在低沉中提炼了高昂,在忧思中看到了光明。 二 畅读《我眺望祁连山的身影,倾听历史的回声》,开阔与磅礴的气势扑面而来。这种看似男性化的风格多少有些颠覆了我对于一个女性作家的认知。不过,我不仅欣然接受这种风格,而且还极为赞许。因为,对于西路军失败的悲剧的表述,如果缺失了这一点,流于一般散文诗的温柔小抒情与小感伤,那么将无法承担这个题材的分量之重,更无法跨越简单的“失败”概念而将失败的悲剧升华到既震撼人心、又催人奋进的历史号角层面。 在一开篇,作者就以“耳畔,进击的吼声,伴随着战马的嘶鸣,从虎豹口一直到星星峡,经久不停;/黄沙漫漫,枪炮声声,征途迢迢,饥肠咕噜。冷峻的漠风,强悍的敌人,都无法阻止勇士的前行”。寥寥数言呈现了一幅史诗大片式的全景镜头。接下来“我,凝望着红军往事,那是一幅悲壮的巨幅,大写的忠诚。”又如第一章的开头“我站在祁连山巅,海拔,清晰了历史的脉络,回眸的思绪长成了翅膀”,“大漠孤烟,在历史的长河边,笼罩了落日的无奈与辉煌”;这些句式无不具有一种飞扬的壮阔之美。在第二章红五军将士集体殉难之后,作者这么写道:“祁连山,是你们心灵的旌旗,尽管通往天堂的路,山一样的岖崎,山一样的蜿蜒。/祁连山,矗立着天籁般的守护,你们灵魂的住所,堂皇瑰丽。/深夜,那些战死的魂灵,集体拥抱、舞蹈,或沿着古道回返,渡过黄河,结伴寻找遥远的家园。/春光灿烂,故乡在远处向你们召唤。我望见一队战马在奔驰,马尾巴拍打着一路风尘,从大漠戈壁,载着你们向着远方的故乡,驰骋。”这是一段用磅礴的抒情与阳光的虚幻,向烈士发起的灵魂颂扬,是人民与故乡,还有历史,对他们的美好祈愿。而在下一段中“我行吟高台,不为他是历史名城。无论今人的《高台赋》,还是林则徐的《荷戈纪程》;无论1800年前的骆驼古城遗址,还是左宗棠大军的挥师西征;无论是党项割据,还是玄奘西行;无论是汉唐古城的丰胰膏润,还是古丝绸之路的遐迩闻名。/此刻一切,犹如空中的神马,过眼的浮云。”这一段在历史感十足的纵横捭阖中,凸显了西路军历史的悲壮厚重,以及作者本人对这一段历史的情有独钟。第五章“战旗猎猎,长城内外的隘口,排起长队;进军的号角,振聋发聩。/始战一条山,红军凯歌高奏,飘荡在祁连山上空,白云滑过荡气回肠的呐喊。/苏维埃历史的旗帜上,留下80多年前的短暂辉煌,新政权粗声大嗓,以洪亮的声音宣言。/黄河上的扁舟,摇荡着无眠的夜晚;祁连山的松涛,传颂着红色的经典。”这一段从八办史存的角度,将红军的西部大捷,迅速建立地方政权,以及在这块土地播下革命火种,激荡人民群众的热烈情景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现。这些文字呈现的波澜壮阔与壮怀激情无不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三 以小见大,一直是文艺创作所必须遵循的艺术规律。在《我眺望祁连山的身影,倾听历史的回声》中,我看到作者非常善于撷取细小的情节,并加以深挖与渲染,从而达到直抵心灵与震撼人心的效果。 前面讲述了第三章关于孙玉清军长被捕就义的经过。然而这并不是该章节的重点和高潮。该章的主题是孙军长的一段战地爱情故事。“祁连山下,马匪把战败的西路军,押解到通往西宁的古道。/浩气和苍茫,爱怜和情长,都留在脚印里,不能遗忘。/低头抚慰着一帘春梦,体味百转柔肠,沉寂的心灵在道边荒草里低吟浅唱。/简易军帐里的马灯,为谁点亮?战地颂扬的歌舞,叩击了谁的心房?/铁血军长邂逅战地红妆,演绎了一见钟情的故事。/情爱耕耘在激战的间隙,岁月深处,生命激荡了热烈的晚风。一粒种子悄然发芽,迅速长成美好憧憬与海誓山盟。”这一段以被捕后回忆的方式介绍了军长与红军女战士的爱情。接下来的内容最是撼动人心:“平仄起伏的往事,诉说着离别的愁情与相思的惆怅。/袅袅的的烟雾,拥抱着芳草萋萋。黎明潮湿了苍天的眼泪,大地涌出了凄美的笑颜。/那位叫陈淑娥的被俘女兵,悲伤于她的挚爱,已然魂归祁连。抚摸潜藏腹中的小小生命,为了英雄的唯一骨血,她决定放下高贵的尊严。”这一段交代了准备自杀的陈淑娥得知心上人已经牺牲,但为了延续军长的唯一骨血,她决心牺牲自己的尊严,答应做马元海的小老婆。而在本章的结尾“她仰望苍天,温柔而静谧,粗犷而恬淡。一声孤雁的哀鸣,陡然间惊醒了昨日遗梦。/闭目遥祈的姿式,如此的失落而伤感。”将残酷的现实与美好回忆之间的强烈反差产生的巨大悲情推向高潮,特别是“一声孤雁的哀鸣,陡然间惊醒了昨日遗梦。”以一个细小的描写,引发了孤独、悲伤、怀旧、无奈等各种情感的交汇与喷发,从而使这种悲剧的力量撼动人心。 四 《我眺望祁连山的身影,倾听历史的回声》中,作者以诗情与含蓄的技巧规避了一些不必要的写实,艺术地表达了对历史的呈现与评价,反思与忧思。以诗意表达代替平铺直叙,象征性的情景与隐喻性的句式,成为全篇的突出特点。如第三章,关于孙玉清军长的遇难,采用了如下的表述:“我看到,军长孙玉清的的魂魄,在祁连山的高峰上盘旋,俯瞰着浩浩云天。/一只鹰準在山峦之间穿梭,抖动羽翼,风驰电掣。/鹰準与大雁在祁连山的上空,对阵。/鹰準潜伏了一个季节的阴谋与强悍,在乌黑的翅膀上萦绕。/大雁,发出警惕的呼喊,队列规整了纪律严明,雁阵飞出优雅的戒备森严。/鹰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扬起凶狠尖锐的隼,啄伤头雁,一举击穿了大雁的浪漫。/一个野心在起飞,另一个梦想坠落深渊。/带血的飞行,终究是一场悲剧,义正辞严成为最后的遗愿。/苍天,白昼与黑暗的颠倒置换,扼守着时间的致命关隘。/英雄,在被俘获的瞬间,行刑的队伍已持枪向前。”这一段以鹰準和大雁分别隐喻强悍的马家军与正义之师西路军遭遇,导致西路军的失败,并加以评价。而后面几句则更为简约而明确地介绍了军长被捕之后的大义凌然与不幸罹难。 再如第四章,书写因为营救流落西路军而牺牲的高金城烈士时,这样写道:“1938年,新春刚刚踏过岁月的门槛,纯洁与高贵不幸输给了奸诈与卑鄙。/在见不得人的深夜,居心叵测的谎言编织了一个医道的圈套,捕获了待宰的鸽子。/终于,敌人撕开了面具,露出了狰狞。/曾经的北伐战地医院院长,抗战前线救护队员,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医生,正在实施大营救的福音堂医院院长,我们的英雄医生高金城,在一番慷慨陈词之后,永远地消失在了,那个用罪恶营造的阴冷与黑暗里。”这一段可以说爱憎分明地既象征又明确的表述了高金城烈士以夜间赴诊名义被骗至敌司令部遭秘密活埋的过程。此时正值国共正合作抗战,发生此案极不人道且违背民心。所以“在见不得人的深夜”是一句极为恰当的隐喻及双关语。用象征和平使者的“鸽子”隐喻人道主义的救援医生。在同样主题的第七章写到关于指挥和承担救援任务的兰州八路军办事处时,有这样一段:“八办,像一只骆驼,负重的身躯和小小的头颅,跋涉在风云际会与刀光剑影之间。但,目光,炯炯有神;步伐,刚劲稳健。/骆驼,背负着民族的脊梁,牵手大义的缰绳,在一个驿站和另一个驿站之间,跋涉了红色征途的道道艰难。/典藏的史书里,刻进了骆驼的影子。”这一段充分肯定了当时代表党中央的八办,为营救西路军将士所做的巨大努力与卓越贡献。第六章中“我看到,一匹黑马正在延河水里泅渡,巍巍宝塔山,在高地上向你们频频招手。”这里“一匹黑马”具有非常丰富的隐喻和象征意义,既可以隐喻即将在抗战中崛起的中国共产党,也可以理解为回到延安的抗战将领。这些随处可见的象征性的比喻和隐喻,都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五 站在创作风格层面,从历史题材的角度看,如果说开阔与磅礴是通篇架构必不可少的筋骨;那么站在散文诗体裁的角度,灵动与抒情,则是散文诗作品不可或缺的灵魂。尽管《我眺望祁连山的身影,倾听历史的回声》是一篇以沉重与厚重为特点的作品,然而还是可以在其字行间找到灵动的身影。如“面对日落,面对沧桑,你把梦中的呓语连缀成箴言,结成一张猜不透的迷惘。”“大通河的冰流流淌着丝丝禅意,鸟语花香覆盖了天寒地冻。/回忆葱茏了满地荒芜,潺潺的泉水滋润了昔日的情节。”“强悍的心思,觊觎的脚步,虚伪的微笑,混杂在一起,潜伏在动乱的枯草里,浅藏暗滋,明争暗斗。”“蓝衣社,马匪余孽,在微笑与杯光的掩护下,上演着一幕违背天良的阴谋诡计。/晚风不时地翻开书页,情节与在书里颤抖,结局在我心中颤栗”。“你踏着细节的脚步渐渐远去,把一段精彩的梗概留给了后人。”“小小的房间,居住了一段革命的风云;大大的案台,诞生过显赫的历史诗篇。”“在祁连山太阳升起的高度,让我们的目光里追寻着百年一叹。”“清真神殿闪烁的灵光,与红色信仰叠加的梦幻,在静静的庙宇和茫茫的漠野里,皈依。壮烈和平淡都隐匿在瓦砾中,等待后世唤醒。”“彩山丘陵区的迎宾者,一块惟妙惟肖的“五花肉”,闪耀出橙色耀眼的光芒。我倏然想到,这个大自然的“盛宴”,不知是否解除过西路军战士的饥饿?”“我面对如画大自然,沉郁的心情的却比欣赏的兴致多一点点。”“在河西丝绸古道,传来孩子们吟唱红军的歌谣。昂扬在葱茏里的音符,长成甜美圆润的模样,随风飘散,越传越远。”尽管承载着重大主题,尽管有些内容不那么诗意,甚至是表现哀伤的迷惘、诡秘的争斗、甚至残酷的死亡,但作者还是在文字、句式,还有意境中,追求着一种灵动的表达与诗意的呈现。 在散文诗中,如果说“灵动”是个可爱的小妹妹,那么,“抒情”更像是一位有爱的大姐姐。姊妹俩共同释放了散文诗独有的色彩与魅力。《我眺望祁连山的身影,倾听历史的回声》在抒情方面,可以说从段落,到句式,从问答,到排比,作者通过多种手法强化了抒情的效果。除此之外,作者还常常借助声音来丰富抒情的内涵与外延。如“进击的吼声,伴随着战马的嘶鸣”“杀声和呐喊”“在竖琴忧伤低沉的音符里”“进军的号角,振聋发聩”“迂回曲折的空间,承载着乐器演奏不出的苦涩。竖琴的低音部和杜杜克的高音部在回廊里纵横交错”“命运的低吟漫过帷帐”。“抗战的旌旗,与号角一起鸣响。” “国际歌的预言,碾压过层层叠叠的战火与折痕,笛子和腰鼓吹打着激越的西北符音”。这些声音仿佛是为电影的配乐,在承载传达某种讯息、渲染特定情感的同时,立体多维的艺术张力在磁性与质感十足的唯美中显现出来。 通篇读来,《我眺望祁连山的身影,倾听历史的回声》给人激情澎湃、震撼人心之感,其中一些鲜有人知的小故事,却极为感人且又意味深长。总之,是一篇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正能量满满又文艺范十足的主旋律佳作。 作者简介:汪守德,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艺局局长,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当代著名评论家、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