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比对梳理出土与传世材料,可知“贰”“忒”同形现象至迟在春秋战国之际已经存在;同形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晋、楚等国分域造字、用字所致。值得注意的是,分域出现的同形字在后世使用,尤其是两汉人在转写先秦典籍的过程中发生混淆,产生了长久的系统性影响,具体表现为文字异读、典籍文本异貌以及儒者解经、释经意见的歧出等多种后果。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展开讨论。 1.“贰”的相关字形及其字词对应关系之演变 通过对比梳理出土材料与传世材料,我们(赵培,2016:121-139)认为数字“二”的分化区别字“贰”,古今字形可分三个系列,共八类。 1.1 第一字形系列:从“戌”之“ ![]() 第一个系列,为从“戌”之“贰”。其字形可分为三类:一类以曶鼎为代表,从“戌”从“二”;一类以五年琱生簋为代表,字形从“戌”从“二”从“贝”;第三类以琱生尊为代表,字形从“戌”从“贝”。从“戌”从“二”的“弍”字增加了“贝”符后,“戌”“二”“贝”三个构件之间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组合方式: ![]() ![]() ![]() 1.2 第二字形系列:从“戈”之“ ![]() 第二系列为从“戈”之“贰”。从“戌”和从“戈”之“贰”之间的关系,因为“戌”和“戈”同为兵器,春秋晚期,“贰”字发生过一次义符互换。 1.3 第三字形系列:从“弋”之“贰”的出现原因及其同前两个字形系列之间的关系 我们认为由从“戈”的“ ![]() ![]() ![]() 2.“忒”词对应的字形序列及“贰”“忒”同形字的出现 “忒”的差错义,见诸出土文献,早期常借用其他字(弋、代、贷、貣)来表示。因为在“忒”词所对应的字形系列中,“戈”“弋”互作,故而“忒”的通假字序列中“貣”的字形,存在三种写法: ![]() ![]() ![]() ![]() ![]() ![]() ![]() ![]() 3.“贰”“忒”共享之同形字所产生的影响 3.1“贰”“忒”同形在古音材料中的体现 1.《礼记·月令》:“宿离不贷”,《经典释文》(黄焯,卷11,2006:378上)(下文简称《释文》):“不贷,吐得反。徐音二。2.《缁衣》引《诗》“其仪不忒”,《释文》(卷14,449上)云:“忒,他得反。本或作贰。音二。”3.《礼记·中庸》云:“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释文》(443上)云:“不贰”,本亦作“㒃”,音二。4.《礼记·缁衣》云:“衣服不贰,从容有度”郑注曰:“贰,不壹也。”《释文》(449上)云:“不贰”,本或作“㒃”。 上引诸例中,王引之认为“贰”“貣”相讹或“贷”“㒃”相混之处,《释文》多见“音二”的注音,王氏以为全误。结合上文“ ![]() ![]() ![]() 3.2“贰”“忒”同形对早期文本及其流传面貌的影响 《礼记·缁衣》第十一章“民情不贰”句中的“贰”字所对应郭店简和上博简的字形分别为“ ![]() ![]() ![]() 3.3 由“贰”“忒”同形来看经学家解经分歧的产生 《诗·曹风·鸤鸠》“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毛传(《毛诗注疏》卷7,2007:271)曰:“忒,疑。”王引之(述5:23-24)认为,古无训“忒”为疑者。《尔雅·释言》亦无“忒,疑也”之文。惟《释诂》曰“贰,疑也。”盖毛郑本“忒”作“贰”,故训为疑。王氏分析词义,认为当以“貣”字为是,但毛传所据本已讹作“贰”。 如前文所及,就字形言之,毛传时代我们尚未见到从“弋”之“贰”字的出现,其所见本出现的讹混,当非因“貣”“贰”形近所致。《缁衣》引此《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释文》(卷14:9):“不忒,他得反。本或作贰。”是以《缁衣》之“不忒”,亦有作“不贰”者。毛、郑本作“ ![]() ![]()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1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读书杂志》(清)王念孙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影印王氏家刻本。 《经典释文汇校》(唐) 陆德明 撰 黄焯汇校 中华书局2006年版。 《经义述闻》(清)王引之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影印道光十年刻本。 《诗三家义集疏》(清)王先谦 中华书局1987年版。 《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 艺文印书馆2007年影印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本。 湖南省文武考古研究所 2017 《里耶秦简(贰)》,文物出版社。 荆门市博物馆 1998 《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 裘锡圭(主编)2014《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中华书局。 孙玉文 2007《汉语变调构词研究》,商务印书馆。 赵培 2016《“贰”的古今字形及其关系考论》,《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第五辑),巴蜀书社。 赵培 2018《毛传郑笺所本之〈诗经〉面貌管窥——以〈曹风·鸤鸠〉为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作者简介 ![]() 赵培,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尚书》经典化研究”负责人。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先秦两汉传世与出土文献研究,关注与此相关的早期典籍经典化、经学史及古文字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