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放养年代》:放养的自由与童年的消逝

http://www.newdu.com 2019-09-16 十月杂志(微信公众号) 江飞 参加讨论

    
    江飞,男,1981生,安徽桐城人,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访问学者,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会员,安徽文学院签约作家。著有《雅各布森结构主义语言诗学研究》《朱光潜尽性全人教育思想》《个体精神与底层情怀》《纸上还乡》《何处还乡》。
    
    一口气读完马笑泉的最新长篇小说《放养年代》(《十月·长篇小说》2019年第3期),可能由于思维习惯,我首先想到的是美国媒介文化批评家尼尔·波兹曼的名作《童年的消逝》。在波兹曼看来,印刷术创造了童年,电子媒介又使童年消逝,因为电视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把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在电视的猛烈攻击性中变得越来越模糊。尽管二者所涉及的时代背景都是20世纪70、80年代,然而有意味的是,波兹曼所思考和揭示的是新媒介影响下儿童正在消失的美国社会问题,而马笑泉所描绘和重建的则是童年视角下充满暴力与情色的中国县城记忆,带有鲜明的自传性与地域性特色,自始至终弥漫着怀念与哀悼的感伤,这种感伤无疑会让“70后”“80后”的读者感同身受。
    之所以命名为“放养年代”,按作者“自序”所言,“虽然现今许多中国小孩所居住的县城普遍比过去繁华宽广,但他们是被‘圈养’的,而我们那时是处于‘放养’状态”。如果说“圈养”是指儿童时时处处被成人所管束、所圏囿的不自由状态,“放养状态”则是指儿童有充足的时间在广阔的空间里四处游荡、自由嬉戏的自在状态,像野生动物一样自然而然地成长。小说中,主人公任冲和陈勇、钱兵、苏建、周明、孙朋朋、陈玉、戴娜、王军、何春生、杨真等众多玩伴,确实在飞龙县城过着这样一种让今日“圈养儿童”无比艳羡的自由生活,有弹玻璃球、拍烟壳纸、滚铁环等各种各样的游戏,有根子糖、辣椒糖、炒瓜子、冰棒、酸萝卜等各种各样的零食,有各种各样的“嗨”。作者所暗示的是,儿童世界的自由显然来自于成人世界的相对自由,而他们正是在“后文革”的新时期,在集体制的机械厂里,过着物质贫乏却精神富足的集体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者所怀想的童年的自由其实是1980年代自由解放的社会氛围的映照,换句话说,“放养年代”显然有着双重意味,既是“70后”“80后”生人的自由年代,也是中国当代社会历史进程中的自由年代。自由无疑是美好的,然而却是易逝的,正如短暂的80年代,美好让人怀念,易逝则让人深思。
    “人生而自由,而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正在放养的自由游戏之中,儿童通过旁观和模仿而体验到成人世界的性爱与暴力,深切感受到身体的愉悦和心灵的恐惧,自觉或不自觉地戴上了沉重的“枷锁”,变成了所谓的“微型成人”或“伪成人”——这是童年消逝的必经过程,也是成人礼的必然仪式。小说中,作者不惜花费大量的笔墨细致描绘了儿童之间有关性与暴力的诸多行为活动。由于性冲动,儿童在有意或无意中偷窥了成人之间隐秘的性爱场景,而将其转化为“嬲麻屁”的身体游戏,在懵懂中体会到身体的愉悦,也体察到成人世界的情欲与出轨乱相。由于暴力冲动,儿童之间的对立(“厂里的”与“街上的”)与争斗此起彼伏,他们用拳头建立和捍卫自己作为男性的尊严身份,并膜拜靠拳头显示自我力量的成人,于是他们习武、更猛烈地打斗,在过剩精力的消耗中,过早地开始了成人的危险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人似乎是儿童的启蒙者,开启了后者对生命、身体、异性、暴力的好奇与探寻。其实,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类的性冲动和暴力冲动都是本能性的,无论是对于儿童还是对于成人,性和暴力似乎都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游戏,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由此而变得越来越模糊。在性与暴力的催激下,儿童变成了早熟的“成人化的儿童”,而那些在性和暴力中迷失或丧命的成人,不过是“儿童化的成人”罢了。
    如果说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底版,那么,成人世界就是儿童世界的升级版,他们都享受着放养的自由,也必然承担着与之相应的危险。小说中,任冲的偶像谢海龙因为性而杀人,徐丰因为暴力而被杀,间接听闻或亲眼目睹了这两起死亡事件的任冲,“真切地看到了死亡的面容,那是巨大的冰冷,无边的黑暗,遂忍不住长久地颤栗起来”。死亡的恐惧是儿童变身成人的最后一道门槛,成人以自己的死亡给任冲上了童年时代最残酷的一课,那就是:不加约束的性冲动和暴力冲动的自由,所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毁灭。
    问题的关键在于,“儿童沉浸在一个充满秘密的世界里,心中充满神秘和敬畏的感情;他们最终会了解这个世界,但要通过成人分阶段地教他们如何将羞耻心转化为一系列道德规范”。换句话说,如果成人没有以必须的、安全的合适的方式,向儿童揭示那些阴暗的、捉摸不定的谜,那么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界限一定变得非常淡薄而危险。正是因为违背了这一原则,成人将阴暗的、捉摸不定的谜以一种不由分说的方式直接强加于儿童,所以导致了儿童“纯真”的失落,羞耻概念的淡化。儿童仿佛一瞬间洞穿了成人的秘密,消解了对成人的敬畏,而又未能建立起应有的道德规范,于是,任冲从一个顽劣却逗爱的孩童变成了一个惯偷,在父母离婚后管教缺失的“自由”中逐渐滑向了放纵的歧途,犯罪的边缘——儿童就这样变成了身心分离的“伪成人”,童年就这样过早地消逝了,这是让人悲伤和反思的。
    总之,“放养年代”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着让人迷恋的自由自在,又有着让人沉沦的放纵危险,儿童感受着自我的成长,同样也不得不承受着童年的消逝,因为“儿童不仅懂得他们与成人不同的价值所在,还关心二者需要有个界限;他们也许比成人更明白,如果这一界限被模糊,那么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就会随之丧失”,那些“随之丧失”的非常重要的东西正是值得我们怀念和哀悼的东西,也正是作者马笑泉念念不忘的东西吧!
    2019年7月1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