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评论 >

马丁·路德·金发明了FREESTYLE?

http://www.newdu.com 2019-08-27 北京青年报 newdu 参加讨论

    
    马哈丽亚·杰克逊
    《乐队的夏天》的热播让参与节目的乐队得到了众多关注,也让音乐知识流行起来,最新出版的《如何假装懂音乐》,用轻松幽默讲故事的风格,带领读者回顾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世界流行音乐的百年发展史,简明扼要又风趣幽默,用轻松语调囊括了30多种流行音乐的主要风格。这本书不严格遵循时间的先后关系,而是从各种音乐风格的承继关系入手,以讲故事的手法将关于各种音乐的主要知识娓娓道来,既有料,又好读,堪称一部幽默版流行音乐史,是乐迷们不可错过的简明音乐百科。
    说起福音音乐的历史,基本上可以追溯到美国人买非洲黑人当奴隶的那个年代。为了方便和主人交流,黑人要学习语言,教材就是简单的基督教音乐。后来黑人发展出了自己习惯的演唱方式,可能带点儿口音,可能旋律有点儿怪,但是语言的确都是英语,白人也就没多加批评。就这样,一种从黑人嘴里唱出来的基督教音乐形成了,黑人兄弟管它叫“福音”。
    “福音”是基督教词汇里比较专业的中文翻译,大白话说就是“好消息”。我才疏学浅,没什么文化,所以关于“福音”这个词,我只能追溯到《圣经·新约》里的福音书,比如《马太福音》《路加福音》等。
    
    《如何假装懂音乐》 作者:王硕、储智勇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7月
    福音音乐是一种没有乐器演奏的基督教音乐,原因不是遵从原教旨,而是因为黑人没钱,买不起乐器,主人淘汰下来的也不给他们,所以只能跺脚打节拍加清唱。这种行为后来被归纳为一个词,叫ACappella,这个词也被视作一种音乐风格的名字。前些年看《我是歌手》节目里提到过这个词,主持人直接音译为“阿卡贝拉”。但阿卡贝拉不是一个音乐风格词汇,而是一个行为名词。虽然说“阿卡贝拉”显得更高级,但是我们也可以简单地将它理解为清唱。
    虽说福音音乐应该是属于黑人的音乐,但是被黑人最广为传唱的那首福音歌曲是白人写的,而且他不是普通的白人,而是一个贩卖黑奴的白人,叫“牛顿”。
    这个牛顿不是被苹果砸到的牛顿,发现地心引力的那位叫艾萨克·牛顿,我们说的这位叫约翰·牛顿,是一个诗人兼牧师。
    诗人牧师牛顿在成为诗人和牧师之前,在海上当过兵,23岁那年遇上了一场海难。他之前不信上帝,但是在那时候却祈求了一下上帝,结果海难还真的避过去了。他觉得两者可能有关系,然后把这事儿琢磨了25年,终于在他48岁那年写出了Amazing Grace,中文一般译作《奇异恩典》。
    如今说到这首歌,很多人都会说是约翰·牛顿写的。但是,当时牛顿只写了词,没有写旋律,或者说,不是今天流传的这个旋律。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说法是,我们今天听到的这个版本的旋律源自英国的一个民间高手。
    《奇异恩典》诞生的时候就是一首诗,或者说是一段演讲词当中比较振奋人心的段落。后来这个段落被广为传诵,但传的主要是诗词部分,原因在于,传教的目的不是教音乐,而是要让人记住诗词的内容,起到鼓舞振奋人心之功效。所以当时的牧师没有什么原创概念,通常是拿着自己喜欢的诗词,跑到一个地方问当地人普遍会唱什么歌,然后把词填到这首歌里面去。熟悉的旋律,不一样的歌词,唱来唱去唱熟了,也就寓教于乐地记住了。
    所以《奇异恩典》过去套什么旋律唱的都有。直到有一次,这首诗词被套上了两段现成的旋律,一段叫《加拉赫》,一段叫《圣·玛丽》。后来有人把套上这两段旋律的《奇异恩典》记录成乐谱,越传越广,传到今天,变成了现在的版本。至于这首歌的作曲者,早就被忽略了,以至于今天有人干脆写“作曲:佚名”。其实人家有名字,一个叫查尔斯·H.斯皮尔曼,一个叫本杰明·肖。
    在所有版本的《奇异恩典》中,我比较推荐美国乡村“老炮儿”约翰尼·卡什演唱的版本。这是他唱给已故的哥哥的,对这位哥哥,约翰尼·卡什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是他小时候玩拉大锯扯大锯的时候不小心把哥哥锯死的。
    当然,这首歌全世界公认最知名的版本可能是另外一个,即马哈丽亚·杰克逊演唱的版本。她还有一个外号,叫“福音女皇”,可想而知她在福音音乐行业的地位。
    她除了歌唱得好,还有一位知名人士为她背书,就是黑人民权运动先驱马丁·路德·金。她当年很崇拜金先生,也没少帮金先生的忙,经常为金先生的演讲担任暖场嘉宾。1963年8月28日,他们依旧这样男女搭配,等到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快要结束的时候,马哈丽亚·杰克逊突然在台下喊了一句:“跟他们说说咱的梦想!”听到这句话,马丁·路德·金放下了原本拿在手里的稿纸,开始就“梦想”发表了一番即兴演讲。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有一个梦想。”这段即兴演讲成了20世纪流传最广的一个演讲,就是大名鼎鼎的《我有一个梦想》。
    所以说,即兴的《我有一个梦想》如果放在嘻哈音乐里,可以算是一段freestyle(即兴说唱)。在嘻哈文化中,也的确有一个说法:嘻哈起源于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是世界上第一段freestyle。
    在“摇滚乐”这个词诞生之前,听起来非常“摇滚”的音乐早就有了,只不过可能叫另外一个名字,可能叫节奏蓝调,也可能叫“乡村歌手唱的”。
    很抱歉,节奏蓝调不是一种音乐风格,简单地说,节奏蓝调最早是为了替代其他骂人的说法才出现的。
    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R&B”这个词还没出现。当时美国人把黑人音乐单独分成一类,叫“种族音乐”,后来黑人觉得这么说不好,白人也觉得这样有点儿欺负人,于是就把种族音乐换了一个说法,叫“Rhythm and Blues”(节奏与蓝调),后来简写为R&B。
    今天的节奏蓝调和当初的节奏蓝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当初的节奏蓝调有很多是描述困苦生活的,今天的节奏蓝调大部分是描述成功与失败。
    节奏蓝调论资排辈比摇滚乐牛,因为出现得比摇滚乐早,而且在摇滚乐的盛世里,节奏蓝调也在。甚至可以说,摇滚是一种合成出来的音乐,里面包含了三种元素,分别是节奏蓝调、福音、灵魂乐。
    “摇滚乐”这个词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在音乐行业诞生的,其实到了60年代,摇滚乐就已经日渐式微了。今天我们依然在说的摇滚乐,早就不是最初的意思了。Rock不等于Rock and Roll,甚至是为了反对Rock and Roll,才有了“Rock”这个词。
    当有人提到摇滚精神之类的词的时候,我甚至会觉得有点儿可笑,因为摇滚这个词从诞生到衍生,和精神世界几乎完全不相关,摇滚基本上都是在讲物质世界的事情。
    “Rock and Roll”,其实是两个动词的结合,“rock”代表摇摇晃晃,“roll”代表滚来滚去,合起来是摇摇晃晃滚来滚去,简称“摇滚”。据说最开始是诗人余光中翻译的。对,没错,就是写《乡愁》的那个余光中。
    很多人因为《乡愁》或者其他几首小诗,就把余光中定义在诗人的标签里了,但事实上余光中所做的事情远远不止那几首小诗。他在1974年的时候出版过一本散文集,名叫《听听那冷雨》,里面讲述了1969年他在美国讲学期间观察到的摇滚乐,于是翻译了这个词。这本书出版以后影响了几位读者,他们日后都成了台湾原创音乐的先驱,包括最早的胡德夫、杨弦等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