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潘牧天潘悟云:“皋”“睪(澤)”考辨

http://www.newdu.com 2019-08-22 今日语言学 潘牧天潘悟云 参加讨论

    《诗经·小雅·鹤鸣》中“鹤鸣于九皋”,很多人误以为“九皋”即九皋山。“九皋山”之名在明代以后才出现。此山《山海经》称“放皋之山”,《水经注》称“狼皋山”。因在明水旁,故又叫“明皋山”,唐代有人据《诗》改“明皋山”为同音词“鸣皋山”,明代又有好事者强要与《诗》扯上关系,改为“九皋山”。
    毛传、郑笺、韩诗、《经典释文》《论衡》《太玄经》都把该诗中的“皋”训作“澤”。鹤是澤鸟,鸣于澤中更加合理。“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比喻贤士英才,虽鸣于低下之澤,而其声可以上达于天,“九皋”就是“九澤”甚明。且上古有九澤之名,并没有九皋之说。
    实际上,“皋”是“睪(澤)”的字形误写,二字在古文字发展的某个阶段非常相似,文献中“睪”常被写成“皋”而一直传误。隶变后二字字形逐渐区分开来,“睪”加形符作“澤”,则更难联想“皋”与“澤”有什么关系。于是产生了“皋”通“澤”之说。
    一、皋、睪不可能是同义词
    先秦传世文献中“皋”与“睪”的相混,决不仅存于“澤”义,在许多意义上都互用。
    ① 高义。
    
望其圹,皋如也,嵮如也,鬲如也。(《荀子•大略篇》)
    《列子》《孔子家语》“皋如”皆作“睪如”,古注指出“睪”即“皋”,“高貌”。
    ②地名“成皋”。
    
五国罢成皋。(《战国策·秦三》)
    “成皋”,古代地名,在传世宋元明各本中多作“成皋”,但也有清影宋本作“成睪”。
    ③“皋门”。
    
大庙,天子明堂,库门,天子皋门,雉门,天子应门。(《礼记·明堂位》)
    又有作“澤门”“睪门”者。如:
    澤门之晳,实兴我役。(《左传·襄公十七年》)
    传世文献中“皋”“睪”在如此多的义位上混用,很难用同义词来解释。况且其中有很多例子还是专名:皋陶、成皋、皋如,这只能说明二者不是同义词。
    二、皋、睪不可能是同音通假
    很多著述认为“皋”“睪(澤)”是假借关系,如清朱骏声、朱珔认为“睪”是“皋”的假借字,《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认为“睪”是“皋”的通假字。然而上古“皋”属幽部,“睪”属铎部,二者语音不能相通,且各以音义构成不同词族,以及不同假借关系。
    1、“皋”的音义分析
    “皋”从“白”,它的本义应与“白”有关。段玉裁注“?”曰:“凡皢、皎、皦、皛、皋、缟、晧、杲训白之字皆同音部。”从“白”引申为“明亮、光明”义,“皋”之本义应为此。马叙伦(1957)认为“皋”为“暤”之初文,“暤”亦为光明义。“皓、昊、颢、皞、暠、暤、皜”亦皆为幽部字,而有“明亮”义,与“皋”音义相通,构成一个词族。
    “皋”的假借字,都与“皋”的读音相关。
    ①通“浩、灏、㵆”,广大义。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外篇·知北游》)
    ②通“告”
    
凡乐成则告备,诏来瞽皋舞。(《周礼·春官》)
    ③通“叫”[kus]。
    
派生词有“嚎、嗥、嘄”,构成一个词族。还表示长声呼叫声:
    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礼记·礼运》)
    ④通“高”[kow]。
    
“皋门”为天子皇宫外的高门,“睪(澤)门”形讹。“皋”又引申指高山。如: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楚辞·九章·涉江》)
    2、“睪(澤)”的词义
    “澤”是“睪”的增旁后起字,“睪”是“澤”的“初文”即本字。
    “睪”上古铎部[*aɡ],由它作声符而增加形符的形声字都是铎部字,如“择”“绎”“释”“怿”等。简文中“睪”多用作“绎”“释”。文献中“睪”用作“澤”例如:
    侧载睪芷以养鼻。(《荀子·正论篇》)
    “睪芷”即澤兰,是一种带有芳香的植物。
    以上可见,“皋”与“睪”是两个音义完全不相干的字,不可能有假借关系。
    三、皋、睪相混之因
    较早的钟鼎铭文、玺印以及简牍中,“皋”“睪”是较易辨认的。
    曾侯乙墓钟磬铭辞中“睪”有两形,玺印中多作形。“睪”楚简多见,郭店楚简《六德》字作,“澤”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字作。“皋”秦简始见,如睡虎地秦简《日书》字作。楚简中“睪”与秦简中“皋”字形差别较大。
    “皋”“睪”在字形演变过程中逐渐相混,上半部位混同于“白”。如“睪”古文字又作“㚖”,《说文》:“,大白澤也。从亣从白。古文以为澤字。”孙诒让《名原》举无㚖鼎“无之饙鼎”,毛公鼎“皇天亾”,认为“皆当读为、澤从睪得声,古可通用”。上部象眼目状,是“目”的简化。“睪”作“㚖”形如郭店楚简《语丛一》:“君臣、䨜(朋)(友),丌(其)也。”
    “皋”上部位混同于“目”,如汉印“皋”有,又有,后者就与“睪”相混了。
    在下半部位,二字形体变化就更多了。“皋”下部有作“”如,有作“羊”如,又有作“”如。“睪”下半部位虽隶化作“幸”,实际写法也很多,如有作“”者,其各种变体与“皋”的下部很接近。加以上半部位的合流,就形成了二字的相混,如(睪)与(皋)字形几乎很难分辨了。周家台秦简《病方》“皋”完全用“睪”形:。放马滩秦简“澤”与“滜”也已混用。
    汉以后“滜”进入正史等正式文献,如《史记•天官书》:“其色大圜黄滜,可为好事。”南朝裴骃《集解》注“滜”曰“音澤”。可见“皋”“睪”在秦时日常书写已有一定的混淆。
    四、皋、睪文献例辨误
    “皋”“睪”音义既明,文献中的许多疑难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除了上文提到的“九皋”当为“九澤”、“澤门”当为“皋门”外,还可以略举数例。如: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楚辞·离骚》)
    “皋”当为“睪(澤)”,“兰澤”即生有兰草的澤地。
    蜀人以文翰,文翰者,若皋鸡。(《逸周书·王会》)
    孔晁注:“皋鸡似凫,翼州谓之澤特也。”上例及孔注中“皋鸡”应为“睪(澤)鸡”之误。
    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
    “皋兰”为“睪(澤)兰”之误。
    合天下之所同愿兼而有之,睪牢天下而制之若制子孙。(《荀子·王霸篇》)
    “睪牢”即“皋牢”之误,“皋牢”为叠韵联绵词,牢笼义。
    夫治且富之国,车不发□,甲不出睪。(银雀山汉墓竹简《尉缭子·兵谈》)
    “睪”为“皋”之混,“皋”即“櫜”。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19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潘牧天,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学与汉语史,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东亚朱子语录文献语言研究”。
    
    潘悟云,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数据研究所东亚语言数据中心负责人。主要致力于以下研究方向:一、汉语史与东亚语言历史比较。二、方言学与历史层次分析法。三、把新的研究手段运用于历史语言学和方言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