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是梭罗的作品。 梭罗竭力描述了瓦尔登湖不同于世俗的美丽,歌颂那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宁。他试图让大家相信,瓦尔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宁静和温暖。 然而,我作为一个读者,却明显地感觉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种真实,那就是:他的心灵并没有真正安放在这片深邃的蓝色里。这儿不是他的家,而是一个躲风避雨的凉亭。瓦尔登湖的水融化了洁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阳光,却并没有化开这颗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愤怒和失望的心。 梭罗和他的思想,是瓦尔登湖来自远方的真挚的朋友。瓦尔登湖于梭罗而言,是一种深刻的思索,无奈的超脱。正如一个企业家从高空跌落时,离开家而躲进了月亮湖。睡不着觉的时候,躺在草地上数星星,一颗,两颗…… 而梭罗则数着第一块冰下面的气泡,一个,两个…… 虽然瓦尔登湖的每一滴水,都被梭罗细细地研究过了。但,我看见的,却依然是一个没有家的孩子,他试图尽自己的全力皈依瓦尔登湖。 只有瓦尔登湖的儿子,才能融入瓦尔登湖的心。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那宁静、欢畅和自在的水,一滴滴,如同流淌在自己身体里的血液。 发自内心的爱,是大自然的音乐。 ![]() (二) 我,静静地坐在树林之中,注视着不远处的那一汪湖泊,明澈而又平静。岸上一座木屋,朴素而又亲切。湖中漂着一叶扁舟,一个人静静地划着小船,目光沉静而寂寞。木浆轻轻一拨,湖面泛起一阵涟漪,那调皮的阳光,在水中跳跃着,跳跃着,跳向远方…… 偶然之中,翻开了一本书,瞬间被作者恬淡宁静的生活所吸引,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在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 梭罗1817年出生,在他十六岁时进入哈佛大学就读,其思想深受爱默生的影响,成为了当代著名的自然主义者与哲学家,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1845年,28岁的梭罗为了逃离城市的喧闹,躲避金钱的束缚,只身来到距小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独自生活,在自然中找回最初的自己。 渐渐的,我的灵魂沉浸在了这一本寂寞的书中,心情也变得寂寞和宁静。正如惠特曼所说:“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了一颗活着的橡树在生长,它孤独地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那里没有一个同类,他独自生长着,发出许多苍绿黑黝黝的快乐的叶子。”我多希望自己就是一片叶子,与他们相伴为趣,简单快乐地生长。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多希望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找到一汪清澈的湖泊;在汽车的鸣笛与人们的叫喊中传来歌声婉转,溪水淙淙;在浑浊的空气里寻找到一寸心灵的静地。 好在,暑假来了,我们可以停下脚步,走进自然,感受那清风拂过脸颊,阳光跳上肩膀,与蝴蝶一起快乐飞舞的乐趣;暑假来了,我们可以停下脚步,躺在草地上,听听那风,看看那云,数数夜空里那些顽皮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在静静的月光里,深深地呼吸,呼出那城市的烦躁与喧闹,吸入一份内心的宁静与恬淡。 合上这本与世隔绝的《瓦尔登湖》时,窗外小虫呢喃,月光如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