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朱光潜与中国现代审美学学科建设(3)

http://www.newdu.com 2019-07-26 《中国文学批评》2019年第 彭立勋 参加讨论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审美活动
    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的美学研究发生了两个转变。一个是他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观察和研究美学问题;另一个是他把研究重点从审美经验转向美的本质问题。前者是他跟随时代变化,与时俱进;后者是由于当时美学大讨论各派争论焦点集中在美的本质问题上。但是,认真读过他参加大讨论论战文章的人,都会发现他对美的本质的阐述仍然是从审美经验出发的,在具体论述中,他所讲的美的本质、性质,实际上就是美感的性质、艺术的性质。
    朱光潜在论战中提出了“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和“美是意识形态性的”的观点,他的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在《文艺心理学》中,他曾提出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又说“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与物无关。大讨论一开始,他便在自我批判中承认这是主观唯心论。所以,在阐明新的美学观点时,他首先确立了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和“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个基本原则。然后根据这一基本原则,从文艺和美感的性质去推导美的性质和本质。按照他的理解,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而美是文艺的一种特性,所以,“美必然是意识形态性的”。“所谓‘意识形态性的’,就是说:美作为一种性质,是意识形态的性质,而不是客观存在的性质。”美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性质,表现为客观与主观、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客观存在和自然性只是美的条件,必须经过主观意识形态的加工和作用,成为客观和主观、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艺术形象,才能具有美学意义上的美。所以,“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⒂
    以上是朱光潜关于美的本质新说的基本观点。它在论战中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在回答这些批评时,朱光潜一再强调要将“物”和“物的形象”、“美”和“美的条件”两者严格区别开来。他把自然存在的客观的物称为“物甲”,把经过主观意识形态作用产生的物的形象(即艺术形象)称为“物乙”。物甲仅提供美的条件,物乙才构成美的形象。所以,美不在物甲而在物乙。美感的对象不是物甲而是物乙。这种物甲物乙说,可说是朱先生的一个创造,它很精确也很形象地概括了其美的本质论的要点。
    为了说明物甲(物本身)怎样成为物乙(物的形象),朱光潜较详细地分析了美感经验的过程。他将美感经验即艺术或美感的反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般的感觉阶段,是感觉对于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这个阶段美感和艺术与科学反映是一致的,可以用列宁的反映论来解释。第二个阶段是正式美感阶段,即欣赏或创造阶段,必须进行形象思维。这个阶段美感和艺术与科学反映有本质区别。它不是一般感觉和科学的反映,而是意识形态式的反映,须受主观方面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不能用反映论来解释,而要用意识形态论来解释。经过正式美感阶段和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物甲才变成物乙,美的条件才变成为美。
    对朱光潜的美的本质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关于艺术和美、美感和美的关系问题上。批评者指出,艺术不等于美,美的不一定就是艺术,所以不能将两者等同,也不能由艺术是意识形态推导出美也是意识形态。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是第二性的美,它的来源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美。艺术作为意识活动的一种产品,它的物化形态的艺术作品作为美感的对象,作为美的存在,对于欣赏者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自然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等于艺术美。美感是人主观意识的一种活动,是客观美的反映,美在先,美感在后,一个属于客观存在范畴,一个属于主观意识范畴,不能将美等同于美感。艺术家的美感在创造艺术美中具有很大的能动作用,但艺术美的根源是现实美,不能说是美感产生美。
    今天看来,对于朱光潜美的本质论的批评基本上是合理的。问题是朱先生的美的本质论本来就是艺术论或审美经验论,所以在他的论述中,美、美感、艺术是互相等同的。如果我们撇开美的本质,仅就他对审美经验的论述来看,则是有相当可取之处的。从意识形态理论来论美感,和原来从直觉说论美感相比,对朱先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他从美感是社会意识形态出发,肯定了美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指出美感不仅是感觉活动,而且是形象思维活动,有时还须借助于抽象思维,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美感经验中起作用的因素异常复杂,意识形态的总和与个人的生活经验互相结合起着重要作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和阶层,审美趣味存在差异,个人生活经验千差万别,同一审美对象对不同的人,会产生深广不同的美感,因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同时,就同一时代、同一民族或同一阶级来说,经济基础和一般社会生活是大致相同的,所以意识形态也是大致相同的。所有时代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理想和感情,反映出人类普遍性里一些基本的东西,因而形成美感的普遍性。这些建立在意识形态论基础之上的审美意识理论,对审美学的研究和建设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朱光潜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美学问题上从意识形态论进一步转向实践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对于美学起了根本变革的作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建立了艺术审美活动起于劳动或生产实践这个基本原则”。生产实践不仅依据主观方面的需要,还要依据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人的劳动产品是“人化的自然”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就“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里观照自己”。朱先生据此认为,“劳动生产是人对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掌握,同时也就是人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劳动创造正是一种艺术创造”。无论劳动创造,还是艺术创造,基本的原则都只有一个:“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基本的感受也只有一种:认识到对象是自己的作品,见出了人的本质力量,因而感到喜悦和快慰。这正是我们所说的美感。总之,“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看,‘美感’起于劳动生产中的喜悦,起于人从自己的产品中看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那种喜悦。”“人从他的产品里不仅得到实用需要的满足,而且得到精神需要的满足,因为产品体现了他的‘人的本质’,即人作为社会人所有的愿望和实现愿望的能力。人认识到这一点,就感到喜悦,对它的产品加以欣赏。这就是美感的起源。”⒃人的感觉力、审美的感觉力是在用生产劳动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建立的审美学体系是从认识论出发的,后来转向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实践观点重新说明审美问题,从哲学基础上说是根本性的转变,即从单纯认识论观点转到实践观点。他指出不应该把美学只是当作认识论,应当首先从实践观点出发。但他并没有完全抛弃认识论,而是认为应在实践基础上把认识论和实践论统一起来,明确提出美学必须“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出发”。⒄这就为审美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朱光潜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建立的审美活动理论,包括生产劳动与审美活动的关系、美的规律的内涵、审美活动的性质、美感的本质、起源、形成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美感发展的关系等重要理论问题。这些问题是需要在哲学和美学上进行深入探讨的。朱先生的看法也只能说是一种探讨,产生争论在所难免。其中提出的“生产实践本身就是艺术活动或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的看法,由于混淆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区别,因而受到较多批评。但这不妨碍他的许多看法和论述具有的学术探索价值。它们对于我们今天深化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性质和规律的研究,也仍然是具有重要参考作用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