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文艺意识形态近四十年研究之反思——以意识形态性与非生产性为视点(4)

http://www.newdu.com 2019-07-25 《中国文学批评》2018年第 刘方喜 参加讨论

    四、意识形态性、非生产性与文艺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在“物质生产—生产力: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产品→游离→自由时间→自由的精神生产”这一范畴链中,物质生产创造出的剩余价值从物质生产转移到精神生产,那么,转移到精神生产中的剩余价值又会发生什么变化?马克思用“生产性(productive)—非生产性(unproductive)”这对范畴对此作了描述:
    同一种劳动可以是生产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劳动。
    例如,密尔顿创作《失乐园》得到5镑,他是非生产劳动者。相反,为书商提供工厂式劳动的作家,则是生产劳动者。密尔顿出于同春蚕吐丝一样的必要而创作《失乐园》。那是他的天性的能动表现。后来,他把作品卖了5镑。但是,在书商指示下编写书籍(例如政治经济学大纲)的莱比锡的一位无产者作家却是生产劳动者,因为他的产品从一开始就从属于资本,只是为了增加资本的价值才完成的。⒇
    在“为了增加资本的价值才完成的”文化生产中,剩余价值被增大——这种文化精神生产就具有生产性,“连最高的精神生产,也只是由于被描绘为、被错误地解释为物质财富的直接生产者,才得到承认,在资产者眼中才成为可以原谅的。”(21)这种能够增加物质财富、增大剩余价值的精神生产,是资产者可以接受的,后来这种生产性发展方式实际上也成为资本主义文化生产的主导方式。“古代人连想也没有想到把剩余产品变为资本……他们把很大一部分剩余产品用于非生产性支出——用于艺术品,用于宗教和公共的建筑。”(22)前资本主义的艺术品生产和发展所采用的主要是“非生产性”方式。
    马克思还分析指出,在资本主义灭亡后的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等精神劳动也将采用“非生产性”发展方式:“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本身也就摆脱了贫困和对抗性的形式。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发展。”(23)在私有制条件下,“剩余产品把时间游离出来,给不劳动阶级提供了发展其他能力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而在共产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剩余产品把时间游离出来,不再只是给少数“不劳动阶级”,而是给“每个人”提供发展其他能力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于是,“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发展”,从而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人。非生产性精神生产没有增大剩余价值、增多物质财富,而意味着“消耗”,但这种“消耗”恰恰是一种“转化”,即把由物质生产创造出的剩余产品(剩余价值)游离出来并转化为自由精神生产的物质基础,把物质财富转化为精神财富。这种转化得以普遍进行,从而自由精神生产得以广泛发展,就必须扬弃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本身的对抗性。
    马克思还指出:“作家所以是生产劳动者,并不是因为他生产出观念,而是因为他使出版他的著作的书商发财,也就是说,只有在他作为某一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的时候,他才是生产的。”(24)这表明:作家的“生产性”活动,并非指“生产出观念”的意识形态活动。综合以上分析,马克思实际上揭示了文艺精神生产三种社会特性:意识形态性、生产性、非生产性。(25)作家“生产”出的“观念”就是作品的思想内容,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主要由此体现;而生产性、非生产性直接关乎的不是作品的观念内容,而是文艺的发展方式。
    回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近70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遭遇过种种曲折,但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不动摇,这在物质生产及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上都有体现:(1)文艺的意识形态性首先是通过作品的观念内容体现出来的,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最终反映的是生产关系,因此,在思想观念上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最终要落实到坚信并科学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与之相适应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先进性上。(2)在文艺发展方式上同样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开放首先使物质生产采用市场的发展方式,到一定阶段,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物质生产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财富,这些物质财富需要从物质生产中游离、转移出来,并运用到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新领域。文艺采取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性”发展方式具有一定历史合理性,但是,正如物质生产采取市场发展方式绝不意味着放弃社会主义方向,精神生产同样如此。在文化建设发展方式上,坚持盈利性的文化产业与非盈利性的文化事业的统一,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体现。
    那么,文艺“非生产性”发展方式的社会意义何在?“非生产性”意味着文艺生产不是进一步增加而是消耗由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但前已指出,这种消耗恰恰是一种转化,即由物质财富转化为精神财富或主体财富。马克思强调:“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这可以说是一种主体财富,更有利于培育“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主体即“全面发展的个人”,这是文艺“非生产性”发展方式的重要社会意义所在。马克思还指出:“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26)在自由时间、自由精神生产中培育出的全面发展的个人,又会反过来大大提高物质生产的生产力。当然,非生产性的精神生产的充分发展恰恰要以物质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基础,而这需要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在物质生产力尚未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采用生产性的发展方式,就具有一定历史合理性。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27)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表明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得到改观,相应地,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超前性也得到改观,这为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然需要很多条件和多方面努力,而文艺非生产性发展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作用。新时代为我们在文艺发展方式上采用生产性方式的同时重视非生产性方式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从全球发展大势看,当下迅猛发展的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引发新工业革命正在锻造更适合社会主义发展的生产方式,这种新型生产方式将更有利于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培育。(28)凡此种种是我们今天在文艺发展方式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底气和信心所在。
    综上所述,40年来围绕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艺术生产等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经典议题进行的研究的基本经验是,坚持文艺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在思想观念上不否认非意识形态性的同时要坚持文艺意识形态性,在发展方式上采用生产性方式的同时要重视文艺非生产性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落后生产力状况得到改观,当下新技术所引发的新工业革命正在锻造更适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必将更充分地发挥出来,这将为我们在文艺发展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供越来越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