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理论评价的三个原则和三个误区——以针对“译介学”的评价偏差为例

http://www.newdu.com 2019-07-17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张莹 参加讨论

    摘要:在王向远教授批评“译介学”的系列论著中,可以通过理论评价的三个原则,即尊重理论的“不可通约性”、尊重理论提出者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尊重理论提出者对其理论目标的定位和尊重理论提出者的所处时代要素,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评价理论的价值,发现其批评“译介学”时存在的专断化界定“正统翻译学”、从而将“译介学”排除在翻译学范畴之外,将不同理论层次和理论目标的“创造性叛逆”和“破坏性叛逆”两个概念一起讨论和未从共时和历时角度评价“译介学”的理论活力等三个误区。由此可见,如果理论评价有失偏颇的话,很有可能会影响真正的理论创新;对此进行适当的反思,有利于中国译学界出现更多的创新性理论。
    关键词:理论评价 译介学 译文学
    作者:张莹,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依赖于对原有理论局限的突破和创新,如托马斯·库恩的“范式革命”所强调的,追求“一代代理论的更迭和进步”。每一个理论的创新突破点往往就基于对已有理论局限的评价,创新的结果或弥补已有理论的不足,或开拓一片已有理论尚未涵盖的研究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推动学科研究的发展。然而,如果对已有理论的评价存在偏颇,看似创新的理论就并不一定能站在已有理论的“未来”,创出一片新的研究空间,它可能只是站在已有理论曾突破的“传统”立场,重复早已辩争过的观念分歧。
    近年来,王向远教授发表了系列论文,包括《“创造性叛逆”还是“破坏性叛逆”?——近年来译学界“叛逆派”、“忠实派”之争的偏颇与问题》、《翻译学·译介学·译文学——三种研究模式与“译文学”研究的立场和方法》、《“译文不在场”的翻译文学史——“译文学”意识的缺失与中国翻译文学史著作的缺憾》、《“译介学”与“译文学”——“译介学”的特色、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及与“译文学”之关联》、《“创造性叛逆”的原意、语境与适用性——并论译介学对“创造性叛逆”的挪用与转换》等,在“译介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译文学”概念,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意识。但笔者认为王向远教授对“译介学”的一些评价不大符合理论评价的基本原则,存在着一定的评价偏差。本文拟以此为例,讨论理论评价的三个原则和需要避免的三个误区。
    一、理论评价的三个原则和三个误区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影响科学家评价理论的变量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科学家对“理论”的理解和解释。将理论看作“整理资料的框架”,还是“对外部世界深部结构的描述”;看作“感性经验的缩写”,还是“预测的工具”。第二个是科学家评价理论时心中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揭示宇宙奥秘的好奇心”,还是为了“使令人惊异的现象得到解释”;是“为了更接近真理”,还是“为了解决问题”。第三个是科学家所持的价值观,部分由其成长和接受训练的社会文化及智力环境塑造,部分由科学家自身的素质和内在智力结构塑造。理解影响理论定位的这三个变量,我们便理解了在学科(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科)中不同理论并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理解和评价理论价值的时候尊重科学家(理论提出者)为其理论所做的核心概念解释、理论目标阐释和理论提出者所处的时代。理论评价也应该遵循如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尊重理论的“不可通约性”,尊重理论提出者对核心概念的界定
    库恩曾提出过理论的“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强调“在从一个理论到下一个理论的转换过程中,词汇早以难以捉摸的方式改变了自己的含义或应用条件”。这就是说,每个理论中的概念和术语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必须在这个理论的表述语境中才能确定其含义,不能简单从语言学字面含义来理解一个理论概念,要尊重理论提出者对其核心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界定。
    (二)尊重理论提出者对其理论目标的定位
    理论研究虽然本质上都是对所观察现象的理性思考,但就理论目标来说,一直有“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方向。“形而上”的方向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宇宙世界和人类社会运行的本质,属于纯理论(或解释性理论),“形而下”的方向则通过“论事物之理(对实际或实践而言)”,指导今后的实践,解决更多的问题,属于应用性理论。例如,“我是谁?”是重要的哲学初始命题,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少问出这个问题,也许只会在痛苦和迷茫中问自己这个问题并很难给出答案。但当别人向自己问“你是谁?”时,你往往会迅速给出答案(姓名、职业、身份等),因为你会判断出对方在问你一个应用性问题,而不是一个哲学问题。因此,对一个理论的价值评价,必须尊重提出者对其理论目标的定位。
    (三)尊重理论提出者的所处时代要素,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评价理论的价值
    科学哲学家劳丹在讨论科学理论评价时曾指出,评价理论需要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共时维度看理论在其产生时“如何有效推动研究传统更好地解决问题”,历时方式则看随着时间的流逝,“研究传统是否因该理论取得进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增大了还是减少了”。因此,评价理论的价值和贡献,要在历史语境中考察和评价,一方面考察该理论是否突破了当时的认知盲维,即当时研究视野中属于盲点的东西和没有发现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在当时的认知环境下理解和评价理论的概念陈述。对于理论的后续价值和影响力,也要从研究传统的整体发展趋势和学术数据来审视,而不仅仅依托部分片面的推崇或批评。
    若违反理论评价这三个原则,就会相应出现如下三个比较典型的评价误区:
    误区一:对理论的核心概念断章取义,曲解理论提出者的本意;
    误区二:忽略理论提出者的理论目标,将理论放在不适用的理论领域进行评判;
    误区三:依托个别观点,未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全面评价。
    若理论评价出现误区,则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理论创新就难免立论不稳,对所评价的理论也难以做到客观公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