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时候,叶炜用了15年的时间创作完成了“乡土中国三部曲”《福地》《后土》《富矿》。在“乡土中国三部曲”中,他在绵延近百年的叙事中把从晚清到近现代的整个乡村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复杂性表现得非常广阔,体现出作家想在历史当中寻找、回答现实问题答案的宏大愿景。在“乡土中国三部曲”中,我们看到了叶炜一直在有意识地建构一种“大小说”,向着“人类学小说”的方向努力。2019年,叶炜又比较密集地推出了他的“转型时代三部曲”。我认为从百年乡土中国历史,到新世纪之交的转型期,从乡土题材到都市题材,从农民形象到知识分子和新人类群体,叶炜的3部长篇新作可以说是敏锐地触摸到了转型期中国知识群体的心理惶惑,以及都市生活的多面交锋。 我读小说的时候,老是想起茅盾的“蚀三部曲”,其反映的是大革命前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之间独特的一个矛盾状态。显示了茅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把握,还有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那个时候是大革命时代,现在是大变革时代。“转型时代三部曲”中的《裂变》写了主人公大学教授史真幻灭、追求的心路历程,特别是写了他的复杂矛盾的心理。小说中的他如同进入了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感觉到很难办,但又找不到压抑的力量从何而来。叶炜把这个人物理想幻灭的过程写得非常细致、感人。这个人物最后很无奈,离开了他原来所在的实验室,也是他深深爱着的实验室。这样一个幻灭过程,我觉得叶炜写得非常惊心动魄。正如这部小说题记所说:尘归尘,土归土。 “转型时代三部曲”中的《踯躅》里的主人公陈敌始终在两个女人之间犹豫,这两个女性恰恰隐喻了一个犹豫矛盾的状态。小说的题记是“回不去进不来”,简单说就是乡村的人进不来城市,这样一种踯躅状态,是一种动摇的状态。 第三部《天择》,采取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我认为《天择》更是叶炜的呕心之作。《天择》的视角很独特,不是全知视角,也不是真正的第一人称视角,小说中的“我”有时候是课桌,有时候是主人公的那张床,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情,有时候就是一个小动物。通过这些叙事视角,真实、独特地塑造了牛万象等人物。可贵的是,牛万象在经历了复杂的幻灭和动摇之后,最后依然呈现了重新选择和追求的姿态,这部小说的题记“来路即归路”,预示了小说最后“他再次选择了远方”,选择走向远方,仍然有一个追求的意识。 总起来说,“转型时代三部曲”为我们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更加剧烈转变的一个时代的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心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