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动画的制作,是动画生产当中再普通不过的一道工序,一个环节。但如果我们思考得深入一些,就会发现其中有不少尚待讨论的问题。其中颇为有趣的一个问题是:当我们观影时,到底是谁在影片中实施着这些角色的动画表演? 从事绘制或调整动画工作的动画师,是让画面呈现出角色表演的幕后之人。诚然如此,但最终我们观影时能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处于运动中的角色,表演的主体似乎就应该属于角色自身。然而略显吊诡的是,动画是呈现非记录性运动的动态影像媒介,这意味着动画影像里的角色们无论多么活蹦乱跳,他们终究是“假的”,他们的运动本质上不存在。只是由于一些静止姿态的事先排列与顺次播放,我们才看到了那些运动的幻觉。角色的所有“表演”,都只是借由动画的特性呈现出的一种效果。动画角色,没有真正意义上对应的演员。 虽然是这样,但在很多动画作品中我们仍然倾向于想象这种“表演”的概念,就好像这些角色在故事之外,有一个“演员”会出现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 1931年,一部来自凡伯伦工作室的动画短片《让他们动起来》(Make Them Move)就非常清晰地展现出这种看似有些矛盾的想法。影片的前半段,一个女人来到动画工作室,参观二维动画制作的过程。工作室内,动画师们迅速地画出一幅又一幅角色姿态,并用摄影机逐张拍摄排好序的画稿,形成连贯的动作。这段情节揭示了动画当中角色表演的真正来源。然而,影片后半段却出现了非常不同的情节:动画影片放映结束后,几个动画角色开始像真正的演员一样对观众挥手鞠躬致谢;当那个“饰演”反派的“演员”向观众脱帽致意时,观众愤怒地冲上去,与电影幕布扭打在一起。 由此,这部动画短片复现了我们对动画角色的普遍观感:观众确实知晓角色不是真的,但在情感上对角色形象、角色运动以及叙事的感知都存有一个在场的想象,并尽可能把动画角色想象成演员。 不少作品甚至会主动提供动画角色的演员身份乃至明星身份,去描绘他们作为演员的后台故事。华纳的很多经典动画都有这样的情节,20世纪40—50年代的华纳动画塑造的多位动画明星,如达菲鸭、兔八哥等,都常常从既定的故事线上停下来,回过头对观众抱怨自己的演出生涯,或者针对在故事场景里遇到的奇怪事吐吐槽。这种叙事策略打破了“第四堵墙”,也同时打破了影片故事的封闭性,让叙事时空全然开放,并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假象:犹如这个角色就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某个人,能和我们产生实际的联系,而不是只活在故事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