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孝经》引《诗》的特点及其学术意义(2)

http://www.newdu.com 2019-05-09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 毛振华 参加讨论

    二、《孝经》引《诗》与战国其它文献引《诗》的一致性
    《孝经》的成书年代争议较大。但成书于秦王政六年的《吕氏春秋》多次征引《孝经》内容,如其《察微篇》曰:“《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5]192这些引文除个别字句不同外,其他内容完全相同,明显引自《孝经》。因此,《孝经》应成书于《吕氏春秋》之前的时期。
    以《孝经》引《诗》与战国其它文献中的引《诗》相比,彼此出入并不大。如《论语·泰伯》《荀子·臣道》引《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孟子·公孙丑上》《荀子·儒效》《荀子·王霸》《荀子·议兵》《礼记·祭义》《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引《大雅·文王有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荀子》之《富国》《议兵》《君子》诸篇、《礼记》之《经解》《缁衣》诸篇、《吕氏春秋·先己》引《曹风·尸鸠》“淑人君子,其仪不忒”,《荀子·礼论》《管子·轻重》引《大雅·泂酌》“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礼记》之《缁衣》《大学》诸篇引《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大戴礼记·曾子立孝》引《小雅·小宛》“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晏子春秋·内问下》第二十七引《大雅·烝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等,均与《孝经》引《诗》一致。但《礼记》之《孔子闲居》《表记》诸篇、《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吕氏春秋·不屈》引《大雅·泂酌》“凯弟君子,民之父母”,《礼记·缁衣》引《大雅·抑》“有梏德行,四国顺之”,《吕氏春秋·慎大》引《小雅·小旻》“若临深渊,若履薄冰”等个别情况下与《孝经》所引之诗不同。这说明《孝经》引《诗》和《吕氏春秋》等一样“有一定稳定性的,或者说很可能是有相对稳定的‘古本’作依据的”[6]。
    《诗》在西汉时有齐鲁韩三家立于学官,同时又有古文《毛诗》系统,在东汉经郑玄作笺后大行于世。胡承珙《毛诗后笺》认为,《毛诗》与三家用字之例“各有师承,不相错乱”[7]17。若是《孝经》如后世所论乃汉儒伪托之作②,必只引今古文一家诗学即可,何必今古文参相引用故露马脚?董治安先生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汉初传诗“以其讽诵”的特定方式所造成的随意性[6]。此外,刘向以《今文孝经》为主本,用《古文孝经》对其进行了整理删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孝经》引《诗》上的文字差异。《隋书·经籍志》曰:“至刘向典校经籍,以颜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为定。”[8]935因此从《孝经》引《诗》相异处,可以纠正《孝经》引《诗》出自汉儒伪窜的疑虑③。
    三、《孝经》引《诗》的学术意义
    从以上的文献排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孝经》所引《诗》与《毛诗》以及战国其它文献的引《诗》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孝经》引《诗》对于《诗》“古本”、《孝经》文本、战国诸子文献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首先,在文本解读上《孝经》所引之《诗》是自然通融的,是文本本身所自有,可以纠正《孝经》引《诗》出自后世伪窜的误判。
    《诗》与《孝经》密切相关。据《晋书·王裒传》,王裒痛父非命,每读《蓼莪》常常泪流满面,后世因此称之为孝子[9]618。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蓼莪》“备极沉痛,几于一字一泪,可抵一部《孝经》读”[10]418。明代吕维祺《孝经或问》“论引诗书”曰:“本经所引又未尝不亲切。如论孝之始终,引《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盖立孝在修德,当以立身行道为重也。”[11]他认为,《孝经》引《诗》自然通融,有益于强化《孝经》的内涵。如《孝经·士章第五》曰: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本章意在说明士之孝的关键是以事父、事母的态度去事君、事上,做到爱、敬、忠、顺等。而本章结尾所引《小雅·小宛》“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乃贤者自箴之作[10]404,意在提醒自己要兢兢业业忠心侍奉君王,以顺从侍奉公卿大夫,免得使生身父母受到羞辱,爱、敬、忠、顺之意在此体现得非常显著。《孝经》所倡导的士之孝与《小雅·小宛》中的贤者自箴之孝是完全契合的。又如《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曰: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本章意在阐述君子教导民众敬重天下人的父亲,顺从天下人的兄长,忠于国君。这种施行孝道的方式是最高的德行,而至德的最高标准在于“孝”。这即是《大雅·泂酌》所言的“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的道德境界。《孝经》所言“广至德”之孝是对《大雅·泂酌》的具体阐释。
    《孝经》的引《诗》方式可以起到概括主旨和深化主题的作用,《诗》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孝经》阐述孝道的理论依据,以加强自己论证的说服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孝经》引《诗》是比较自然的事情,而且是文本本身所自有的,不是出于后世的附会。
    其次,《孝经》引《诗》可以与战国诸子引《诗》相互辅证,进一步证明战国时期的《诗》及诸子文献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春秋中叶“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局面被打破以后,《诗》由贵族教科书逐渐转变成了私学招徒讲学、传道授业的教材。《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12]1938孔门弟子中,来自鲁国的有三十八人,来自齐国六人,楚国三人,秦国、卫国、陈国、晋国各两人,宋国、吴国各一人[13]248。赋诗到战国已完全销声匿迹[14]264—268。《汉书·艺文志》曰:“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15]1756《左传·昭公十七年》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16]2084战国时期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17]1112,诸侯并立,天下无主,私学在官学失守后蓬勃兴起,由于孔门私学对《诗》的传授和大力提倡,使得《诗》的传播突破了礼乐等级的束缚,有了更为广阔的传播与交流空间。张岱年、方克立先生说:“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18]84于是诸子各言其说,依自己的政治主张对《诗》作出不同程度的解读。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辨》说:“著述引诗,也就从《论语》起始。以后《墨子》和《孟子》也常引《诗》,而《荀子》引《诗》独多。《荀子》引《诗》常在一般议论之后,作论断之用,也比前人一贯。”[19]18
    这一时期《诗》的传播从公卿大夫赋诗、引诗转向了以诸子引诗为主体,多以引诗论事、引诗证事的方式,从自身学说的角度引诗论议,将诗句有机地融入其著作之中,强化其论题的明确性与重要性。如《墨子·兼爱》曰:
    姑尝本原先王之所书,《大雅》之所道,曰:“无言而不仇,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墨家主张兼爱,为了阐明平等地关爱所有人必然会被人所爱,他引用《大雅·抑》之诗句以证之。“无言而不仇,无德而不报”意为“德加放民,民则以义报之”,“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意为“言善往则善来,人无行而不得其报也”。墨子的兼爱主张与《大雅·抑》之诗句是完全融合的。又如《荀子·正名》曰:
    说行则天下正,说不行则白道而冥穷,是以圣人之辩说也。《诗》曰:“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此之谓也。
    荀子议论常用《诗》作为佐证的依据,以增强其说服力。《荀子·荣辱篇》曰:“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彼固天下之大虑也,将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荀子引用《大雅·卷阿》之诗句,意在说明圣人的榜样作用,亦即诗中“岂弟君子,四方为纲”的君子形象。诸子引《诗》根据需要将《诗》纳入自己的话语系统之中,以增强其说服力,《诗》成了其言说的重要佐证材料和理论依据,在诸子的时代依然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形成了以著作传《诗》、学术传《诗》等重要传播方式。
    由上可见,战国诸子特别是《荀子》引《诗》与《孝经》引《诗》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在内容上亦具有基本的一致性,可以进一步证明《诗》在战国时期具有相对稳定的“古本”作依据的,亦可以证明《孝经》引《诗》、战国诸子引《诗》是文本所自有,这些文本是相对稳定的文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