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汉魏六朝五言诗“篇中转韵”现象之考察(4)

http://www.newdu.com 2019-05-09 《文学评论》2017年第6期 杜晓勤 参加讨论

    ①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卷二十一,第276—27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②王力:《汉语诗律学》,第52—71页、第316—37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③徐青:《古典诗律史》,第11—17页、第29—30页、第88—94页、第135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④本文所引汉魏六朝诗歌文本,主要依据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同时参酌近年各家别集的新整理本,间以自己的认识,文中不再出注。在标注和归纳汉魏五言诗韵式时,综合参考了王力著《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于安澜著、暴拯群校改《汉魏六朝韵谱》(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罗常培、周祖谟合著《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中华书局2007年版)、周祖谟著《魏晋南北朝韵部之演变》(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李珍华、周长楫编撰《汉字古今音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9年版)、刘纶鑫著《魏晋南北朝诗文韵集与研究·韵集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刘冠才著《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等音韵学成果,其中又以罗常培、周祖谟著为主。
    ⑤现存五言诗中,只有汉代无名氏《古诗二首》其一(“采葵莫伤根”)庶几可算句句用韵:“采葵莫伤根(平声,痕韵),伤根葵不生(平声,庚韵)。结交莫羞贫(平声,真韵),羞贫友不成(平声,清韵)。”
    ⑥此诗学界多疑其伪,然现知此诗的最早出处是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所引的陆贾《楚汉春秋》,所以即便不是虞氏之作,也应为汉代作品。另外,此诗“声”(平声清韵)与“生”(平声庚韵)叶韵也与汉人用韵习惯相合,汉代韵文中屡见不鲜,如班固的《咏史》(“三王德弥薄”)、蔡琰《悲愤诗》其二(“嗟薄祜兮遭世患”)、《李翊夫人碑歌》(“阴阳分兮钟律滋”)等作品中也都同用时用“声”“生”相押的。
    ⑦萧涤非、逯钦立均认为此歌第五句中的“宁不知”三字,当为歌者临时所加之衬语。参见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第2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逯钦立《汉诗别录》,载氏著《逯钦立文存》,第58页,中华书局2010年版。
    ⑧大凡汉诗中的合韵、通押,本文均视为未换韵,但也注意到其在用韵宽严方面与押本韵之区别。
    ⑨其中《江南》(“江南可采莲”)和《陌上桑》(“日出东南隅”)虽然全篇句数都不是偶数,但考虑到系五言诗初起时期的作品,而且属乐舞歌辞性质,所以也计入并作了韵式分析。
    ⑩《白头吟》其二较其一多出“郭东亦有樵”至“延年万岁期”等16句。
    (11)这两首《白头吟》,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据郭茂倩《乐府诗集》,将之归入汉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但在沈约《宋书·乐志》中,是将之归入“大曲”的。此从沈说。
    (12)此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和近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仍作一首。参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册,此诗题解,第262页。
    (13)熊笃:《<白头吟>鉴赏》,收《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第10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14)参余冠英《乐府歌辞的拼凑和分割》,收氏著《汉魏六朝诗论丛》,第17—26页,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5)现知此诗最早收于《玉台新咏》中,诗前序云故事发生于汉末建安时,“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学界大多认为此诗中虽有后世文人加工润色的痕迹,但成诗当不晚于魏初,故本文仍将之视为汉乐府。参王运熙《论<孔雀东南飞>的产生时代、思想、艺术及其问题》,刊《语文学习》1956年12月号。
    (16)沈德潜选:《古诗源》卷四,第8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17)此诗《文选》作古辞,《玉台新咏》作蔡邕,《蔡邕集》亦收,逯钦立亦作蔡邕,本文亦姑且视为蔡作。
    (18)只有蔡琰《悲愤诗》、无名氏《刺巴郡郡守诗》、《古诗十九首》其一不能算是乐府歌辞。
    (19)逯钦立将之收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九”中,分别是相和曲《江南》《陌上桑》,平调曲《长歌行》其一、其二、《君子行》,清调曲《豫章行》《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瑟调曲《陇西行》《折杨柳行》《艳歌何尝行》其一、《艳歌行》,楚调曲《白头吟》其一、其二、《怨诗行》。
    (20)现存汉乐府相和歌辞中篇中未转韵者,只有相和曲《江南》(“江南可采莲”)、《陌上桑》(“日出东南隅”)、平调曲《长歌行》(“青青园中葵”)这3首。
    (21)汉代的相和诸调在魏晋时代曾经经过荀勖等人在音乐曲调上的整理与加工,但是基本上应该保持了相和诸调在汉代的演唱方式。参赵敏俐《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第204页,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2)上列材料,俱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六《相和歌辞一》“解题”,中华书局1979年版。
    (23)逯钦立:《“相和歌”曲调考》,原刊《文史》第14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此据氏著《逯钦立文存》,第356页。
    (24)赵敏俐:《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第227页。
    (25)参拙作《<诗经>“商颂”“周颂”韵律形态及其与乐舞之关系》,刊《文学研究》第110辑,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2013年3月。
    (26)沈约:《宋书》卷二十一,《乐志三》,第622—623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27)这两首作品,沈约并列于相和歌清商三调中的瑟调,郭茂倩认为应为大曲。
    (28)张永鑫认为:“所谓‘艳’,大多置于乐曲之前,起到概括和提示乐歌内容的作用,宛如乐曲的引子或序曲。”参氏著:《汉乐府研究》,第110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9)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三《相和歌辞十八》,第635页。
    (30)沈约:《宋书》卷二十一,《乐志》三,第618—619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31)沈约:《宋书》卷二十一,《乐志》三,第622—633页。
    (32)据此可推知,汉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白头吟》其一(“皑如山上雪“)如果也分解演唱的话,应该是:“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一解)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二解)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三解)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四解)”则为四解,每解一韵。
    (33)当然,不能说所有分“解”的相和歌辞都一定会换韵,如《艳歌罗敷行·罗敷》就是通篇一韵,未曾换韵;而且有的作品的分“解”与换韵之间也不一定完全相合,如前文所引汉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折杨柳行》古词(“默默施行违”)。但是,汉魏晋乐府相和歌辞中的换韵现象大多与分“解”存在着关联性。
    (34)充其量只有《古诗十九首》其一(“行行重行行”)、其八(“冉冉孤生竹”)、《古诗》(“步出城东门”)这3首篇中是换了韵的。另,《古诗十九首》其二(“青青河畔草”)现存文本显示是“一韵到底”,但是西晋傅玄所作《青青河边草篇》及刘宋荀昶《拟青青河边草》、萧齐王融《青青河畔草》、萧梁沈约《拟青青河畔草》均为“篇中换韵”之作,或许今传此诗系残篇,原诗全篇本为“篇中转韵”之作?不过,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学者认为,《古诗十九首》及其他汉末古诗,其实在当时也曾入乐,而且也与汉乐府歌辞一样,存在着被割裂或拼凑的痕迹。
    (35)沈约:《宋书》卷二十一,《乐志三》,第613页。
    (36)这与《诗经》中“周颂”“商颂”的情况尤为相似:场景复杂的史诗型舞辞,大多在不同的场景换用不同的韵。参拙作《<诗经>“商颂”“周颂”韵律形态及其与乐舞之关系》,刊《文学研究》第110辑,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2013年版。
    (37)宋齐梁人所作仿汉乐府旧曲(尤其是相和歌辞)的五言诗数量不多,“篇中转韵”者更少,总共只有3首。而在宋齐梁人五言诗“篇中转韵”者中占很大比例的,则是题为“古意”(仿汉乐府古辞)、“杂体诗”(江淹仿汉魏文人五言诗)和“拟(代)《古诗十九首》”者,共有13首。
    (38)王献之《桃叶歌》,体制稍异,每句入韵,两句一转韵(入声叶韵,上声语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