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发现母亲》读后感600字

http://www.newdu.com 2019-04-09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发现母亲》读后感——教可以教出神童,却教不出天才
    王东华母亲教育
    《发现母亲》是作者王东华殚精竭虑数十年所写的母亲教育专着,它不止从一般意义上论述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而且从文化学等多方面多角度地揭示了现代社会演进过程中,母亲角色的悄然变易,社会观念对母性的支配以及教育制度对母性的重望。
    书中的许多教育观点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例如,书中指也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一年决非普通意义上的一年,孩子的一年等于十年。
    “好习惯、好生活”以现代教师的教学理念,书中对孩子的习育问题同样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其中对一个人“潜教育”的论述更应引起一个教育者的深思:教可以教出神童,却教不出天才;教可以教出才子,却教不出大师;教可以教出士兵却教不出将帅,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只重教与学,却不能很好地与家庭教育的习和育相结合,实为一大遗憾。
    《发现母亲》是王东华教育事业的开篇,而他所作的《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系列丛书,就是他的理论的实践展开。 阅读中不止一次地感受到:每一个母亲都应该阅读这本书,这是孩子对你的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阅读这本书,这是民族对你的要求,把它放在床头,不是为了天天的阅读,而是为了一种时时的提醒。
    推动世界的手,是推动摇篮的手!
    
    《发现母亲》读后感(二)
    写作者可以点燃读者心中一息尚存奄奄一息的教育热情,却无法为自己巧手降温。这是我读完此书后的第一感受。作者自始至终都处在一种狂热的激动之中,这种激动固然是由于“母教”的重要作用,所以作者才会一次次从自身,从外围探索原生家庭的影响,每一次事例印证都如发现新大陆般兴奋,以至于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举例。通观全书,所举事例甚至可以用数不胜数来形容,有的章节通篇都是事例的罗列。的确,这种激动一开始很能煽动读者,让人热血沸腾。但激动之后的平静以及行之有效的做法又恰恰是作者最为回避的。我以为一个成熟的作者应该兼具热血沸腾以及一个智者春风化雨娓娓道来点化顽童的资质。
    作者提到的早教观点我很赞成。诚然,早期教育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关于早期教育,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往往相左。以“识字”为例,许多家长不愿意孩子早早读书写字。这样做一是顺其自然,认为天生天养最好,二来总觉得过早的接受知识会固化思维,与天性不符。对此,我与作者看法一致,学写字本身无可厚非,关键是以什么形式教授,家长以什么心态衡量此事。对于孩童来说,堆积木是玩耍,听音乐是玩耍,那么以此类推,学写字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玩耍。玩耍的形式多种多样,“字”为何不能跻身其中呢?如果引导得当,字体的一撇一捺也如积木般有趣,甚至更神奇。古时有人教幼子,将千字文中每一字刻在木板上,每天识字,若能连缀成文,还有奖励。父母用心良苦,幼子也乐在其中。
    作者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顺势提到自己已经摸索一套教育幼儿识字的方法,并说这种方法可以让一个两岁的孩子在半年内脱盲。也许读者如我一般,已经对作者提到的识字法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究竟,究竟是什么方法可以这么神奇呢?
    但遗憾的是,作者卖了个关子,作者称因为篇幅有限,不能介绍这种识字法。看到这里,真是让人哑然失笑。如果理由是篇幅有限,那为什么前后事例多有重复,如用木板教授千字文,古时早教重视识字教育,胡适早早识字等前后重复出现。因此,作者抛下一个包袱,闭口不谈,给人的感觉是很不厚道的。
    我读这本书时,认真地做了摘抄,试图以此理清作者的思路,但我仍然无法触摸到作者的脉络。作者想面面俱到,又试图罗列自己平生所学,因此给人以混乱的感觉。愈到后来,感觉愈甚。作者是一位渊博的男士,但要勇于取舍,不蔓不枝,才能更直抵人心。
    作者由母教提到恋爱时,认为恋爱就应该涉及到对以后做母亲的探讨,不然自认为的美好爱情就是人类最渺小,可怜的感情。作者在此章节用了一些很不温和的词语批评这种爱情,读来却有哗众取宠的意味。与其让人在少女时代就练习做母亲,不如在如花的年龄就做一个美好的少女,美好的人。这样以后必然会成为一个好母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