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1000字_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

http://www.newdu.com 2019-04-0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当翻到书的最后一页,竟有点恋恋不舍,忘了上次有这种感觉是什么时候。从翻开第一页开始,就喜欢上了它,所以只花了四天的业余时间,便读完了这36封家书。
    龙应台离开欧洲出任台北市政府工作的四年间,儿子也从14岁长成18岁。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世界如同他筑起的坚固堡垒,父母很难进入,加上两代人之间生活环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世界观的不同,更让妈妈惶恐。做为一个合格的母亲,且不能坐视不理,更何况知名大学者龙应台,她以独特的方式——书信来走进儿子的世界,在儿子的成长路上陪伴他、引导他,也让儿子认识妈妈,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更启发了无数的读者。这,除了归功于她的智慧和学识,最主要应该是那份自古以来最无私最伟大的母爱。
    妈妈的学识众所周知,“龙生龙,凤生凤……”儿子安德烈从小受妈妈的熏陶,也有着深遂的思想和对事物独特的见解。所以他们的对话,有些很是让我云里雾里,比如对世界历史的回望、对时局的抨击和对政治的批判,只好回过头去再看一遍;也有些,一再触动心底那根最柔软的弦,比如妈妈对渐渐长大的孩子放手时的不舍和无奈,我也会反复看,去回味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已走过的足迹、去思索做为母亲将如何面对孩子的成长……
    往返的36封家书,其实更是母子间一次次隐形的较量,我似乎看到叛逆的安德烈一次次向妈妈发起的“挑衅”,妈妈却都能用其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慈母的情怀一一化解,让儿子心服口服。
    从安德烈那句“我是一个独立于你之外的‘别人’”的呐喊声中,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做为父母,总是想让孩子少走弯路,总是怕他们摔跤,所以不停在叮咛“你应该这样、你不要那样……”其实这无异于给一棵小树苗遮风挡雨,如此能避免日晒雨淋,可不经历狂风暴雨的小树苗究竟能长多高多壮?是否除了适当地引导,更应该早点放手,看着他们摔跤、经历各种挫折,体验他们自己的人生呢?
    在书中妈妈从未特意夸过儿子,只在结尾篇《在时光里》分别写了和两个儿子单独相处的片断。不难看出,做为一个母亲,拥有这样的两个儿子,是她的骄傲。
    片断一:和小儿子坐地铁,当她埋怨工作人员态度傲慢、办事效率极低的时候,儿子说:“你为什么不想想她可能烦恼非常多,可能为了生计大清早出门,可能连房租都付不起?”在拥挤的人群中,不忘提醒妈妈扒手多,要保护好背包。
    片断二:和大儿子去餐厅用餐,在她抱怨等上菜太久,侍者还用几乎是扔的动作给他们餐具时,儿子慢条斯理地提醒她:“马克.吐温说,我评断一个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低的人。”
    一本好书,不仅能使无法阻止其流逝的时光过得更有意义,更是一个很好的导师。
    (二)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作品简介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33岁着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21天内再版24次,对台湾甚至大陆发生深远的影响。34岁第一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且至今未毕业——“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
    
    创作背景
    1999年,安德烈14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中国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她和安德烈的联系就是每天打电话,电话打久了就变得无话可谈。
    2003年,龙应台卸任公务员职务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所以龙应台就想到底怎么样可以重新认识这个人,当时她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就是,就这么下去,两个人最后渐行渐远;第二个选择就是,做些事情来认识一个18岁的人。如果是前一个选择的话,龙应台挺不甘心。所以才会去找安德烈——心里不抱任何的希望,没有任何的期待,甚至等着被安德烈拒绝——她还是找了安德烈,问他愿不愿意跟通过写信的方式,来重新认识彼此。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就这样,他们以书信的形式进入了对方的生活、时间和心灵。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后来成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主要内容介绍
    本书共收录35封书信,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记录了两代人试图消除隔阂与冲突的努力,也为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个清晰而生动的范例。
    精彩分享
    你知道吗,象棋里头我觉得最“奥秘”的游戏规则,就是“卒”。卒子一过河,或动或静都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不回头的“卒”。
    我也太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才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大树有大树的长法;小草有小草的长法。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草。你不是孤独的。
    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属,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做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地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
    母亲惦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斥青春活气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观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琢磨,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暖和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整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二十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注视。
    阅读感悟
    龙应台,是一位懂得放手的妈妈。她渴望和儿子们保持儿时的亲密,但她更希望儿子们拥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考,所以她选择放手。当安德烈觉得自己的英语老师教学水平很不好时,他选择了消极“罢课”的方式去抵制英语老师。最终得到一个烂分数的他向妈妈寻求主意。而龙应台并没有直接告诉安德烈如何去做。再安慰安德烈后,她引导安德烈去思考:“在你决定上课睡觉、不写作业之前,你是否思考过英语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对手’?你是否思考过,用什么语言可能可以和他沟通?又或者,什么形式的‘反叛’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收获或者灾难?你是‘谋定而后动’或是‘暴虎冯河’?你想要达到什么?你的逻辑是什么?”同样,在信中,龙应台也会抛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发安德烈的思考。譬如:“如果这太好的环境赋予了你美感和品味,那么它剥夺了你些什么?你的一代,是否其实有另一种的‘贫穷’?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你们这一代‘定锚’的价值是什么?终极的关怀是什么?”另外,书中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龙应台很不喜欢自己的儿子吸烟,但是她觉得儿子已经二十一岁了,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成人。是成人,那他就得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为他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所以她虽纠结,但她不干涉儿子吸烟,她只希望她儿子对自己的吸烟负责。
    我也希望作为老师的自己,在教授孩子们知识的同时,更要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孩子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