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实践观(4)

http://www.newdu.com 2019-04-02 《华中学术》2018年第1期 胡亚敏 参加讨论

    四、对实践性质的进一步思考
    实践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概念,对实践的反思本身构成了实践的一部分,反思也是人类所独具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反思的实践是片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实践观也会不断调整和深化,并在回顾和前瞻中不断思考实践的有关问题。而这种不断反思和对话应成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实践观的常态。
    (一)实践活动中的意识与无意识
    实践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有目标、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类活动,但人类的无意识活动是否包含在实践之中,这是需要讨论的问题之一。
    卢卡奇在《审美特性》一书扉页上曾引用了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句话:“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这样做了。”[13]并设专章从审美发生学的角度讨论了原始社会里的节奏、比例和对称以及装饰纹样的生成,这种形式感的形成机制实际上涉及审美无意识。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14]。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指隐藏于我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包括梦境和文学作品中潜在的欲望。如果把这些现象都斥为动物的本能,那么,人类很多精神活动包括政治无意识、伦理无意识等都被排除在实践之外了。另外,人的意识活动与无意识的界限本身就是模糊的,无意识一方面被理性或意识所抑制,同时它又十分活跃,当理性出现松弛,无意识会冲破理性的闸门进入意识活动。人类很多艺术实践活动常常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因此,人类的艺术实践将会对已有的实践概念有所修正。
    与之相关的是,实践作为人的一种对象化活动,是否全部合目的?其实也不尽然。虽然实践的目的是使现实世界向符合人的需要的方向发展,但实际上大多数关涉人的活动都是利弊参半的,人在对象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东西与失去的不相上下。有些实践活动的结果甚至南辕北辙,带给人类的可能是异化或灾难。再者,即使是失败的实践,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它在带给人们一些经验或教训的同时,也带来了思考,人们将通过自我否定来实现新的自我肯定。还有,一些实践活动可能当时觉得合目的性,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发现了问题和局限。康德曾提出,鉴于理性的越界与僭妄,需要实践理性为理性能力划界并校正。那么,谁来为实践理性校正呢?也许只有实践本身。作为一种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实践应具有尝试和探索之义。探索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错误,故应该允许实践的可错性。这里,实践被赋予另一种能力——纠错能力,这同样体现了主体的智慧和勇气。
    我们不妨这样说,实践是一种自由的活动,但不一定是自觉的活动。由此,康德的实践观就成为一个问题,实践的无意识和无目的性将对实践的定义提出挑战。
    (二)实践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实践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关系同样受到对象化活动的审视。人的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可能超出历史的限定。对实践活动的制约一是来自客体的潜在制约,即“自在之物”;二是主体自身条件的限制,主体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完全无视自身的局限就可能导致毁灭。此外,还需要考虑对象化过程中的内外诸种因素的限制,因而主客体之间在互相转化的过程中彼此设限和彼此尊重是非常必要的。
    实践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必然涉及异化问题。人们在实现自身的同时常常违反自身,异化存在于实践之中,或者说,实践本身构成了异化。尽管如今的异化现象与马克思《手稿》里的异化在形式上有了差异,但其实质没有根本区别。当代科幻影片所展示的因人类无节制的扩张所造成的可怕情景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警示,对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过度追求带来的只能是灾难性的后果,“花未尽开月未圆”,也许是最好境界。不过,我们又不能为了逃避异化而停止探索的脚步,这样做无异于“斩首而疗头风”。放眼历史长河,异化中也有进步,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工人的异化,而工人在异化过程中又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这种物质财富为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这就是异化的辩证法。人生的悖论无处不在,我们只有通过异化回归自身,或者说在异化中实现向自身的回归。
    实践的有限性和无限性还与理想有关。理想的魅力恰在于它的无限性和不可接近性,就像绝对真理,它永远在前方,激励人们奋斗,但理想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们可以做的是,通过无数个有限的对象化过程构成向无限、向理想进发的轨迹。
    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对实践范畴的接纳和运用,其价值在于,文学批评须从对象化的关系中把握文学,就不是仅仅关注文学本身,归根结底,中国形态的实践论将引导人们通过文学之路向人的全面解放迈进。马克思在《1848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有一句著名的话:“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15]这一句话包括了这样几层意思,一是强调要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等的“占有”,而不是被异化或被全面异化;二是如何实现这种“占有”还是要“通过人”,即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三是“为了人”,这就是实践的目的,即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维度的根本性质和重要任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