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实践观(3)

http://www.newdu.com 2019-04-02 《华中学术》2018年第1期 胡亚敏 参加讨论

    三、文学批评的实践维度
    在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实践范畴的理论特征后,文学批评的实践维度需要从抽象进入具体,尽管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历程。文学批评作为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同样是凝聚着人的对象化创造的关系整体。不过文学批评实践又具有特殊的性质,因为其对象——文学更强调主体意识的投射,是一种充盈着感性和想象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一)实践维度与文学活动的主体
    文学活动的主体既包括创作主体,又包括欣赏主体。这些主体将通过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在创作和接受的过程中改变世界,也实现自身。在实践维度观照下,批评家须仔细地辨别文学活动的主体如何与现实进而与文本发生关系,如何把自身的审美激情、价值观念投射到文本中,以及主体与对象之间如何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的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关系。
    由于文学活动的创作主体较之其他主体更具审美的自由度和超越性,故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是实践维度首先要关注的方面。创作主体在对象化的过程中具有审美的超越性和对社会的重塑力,英国诗人雪莱说:“诗人们是世界上未经公认的立法者。”[11]这是对创作主体的高度肯定。文学活动中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和价值选择对人的情感诉求和现实行为的指导具有深刻影响,尽管创作主体的这种创造性没有直接对象化为改造现实的物质实践,但他们创作的那些优秀作品对人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和难以估量的。与此同时,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也绝不仅仅是一种制作和表达,而且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会经历痛苦、感动乃至激越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净化,不少作家在谈创作体会时都深有感触。
    接受主体同样具有创造性。接受主体的创造性首先表现为接受活动中对文本的阐释和发现,即揭示文本中那些被忽略的东西。例如,以往阅读鲁迅的《狂人日记》,人们多看到的是狂人用“吃人”的呐喊来表达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但几乎没有意识到狂人对自己的反思。有人在阅读时发现了“我是否吃过我妹妹的肉”这一句,并对之做了新的解读,不仅封建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而且社会中的许多人包括“狂人”本人也成为“吃人”的一员,这就有了很深刻的反省意味和现实针对性。这是接受主体对对象的发现和发挥,由此文本呈现出新意。接受主体的创造性还表现为在与文本的互动中的生产性特点,即生成一种新的文本,像巴特在《S/Z》中将巴尔扎克的《萨拉辛》变成碎片后的重新阐释一样。而文学接受作为一种对象性的活动,文学文本内的“召唤结构”同样可以刺激接受主体,对接受主体造成一种冲击力,使其在欣赏的过程中被改造或净化。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接受主体的差异性,一个有阅读经验的读者和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读《红楼梦》,其收获是大不一样的,主体的丰富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象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说,主体实际上是参与了客体的建构。
    文学活动的主体性还具有复合主体的性质,它既是个人主体又是社会主体,因为任何个体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个人主体中不可避免带有社会主体的痕迹。同时,个体总是历史中的个体,他置身于历史的语境中,主体性的自我实现往往具有那个时代或民族的精神特征的烙印。由此,从实践维度研究主体,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主体自身的变化,而且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二)实践维度与作为精神产品的文本
    文学批评的对象——文本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一种多姿多彩的审美对象。这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对批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维度下的批评主体,在面对文本时,不再仅是欣赏或评价,而且是一个对象化的过程。一方面,批评主体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价值理想注入文本,在文本分析中实现自己;另一方面,文本也在批评家的观照中不断将意义外化,呈现出特有的面貌。并且这种对象化不是一次完成的,优秀的文本更是不可能一次就呈现全部的意义,需要在多次研读中不断获得新的发现。不同的批评主体也可以在与同一文本的对话中发现、丰富和改变作品的意义,由此赋予其多种意义。
    文学批评与文本的这种相互作用是多样的,并不局限于伦理的或政治的,还有审美的愉悦和深刻的批判。在每一次研读中,批评主体和文本都会完成一次互相映照。正是在这样一次次对象化的过程中,批评主体完成了自己的塑形,文本也因此显得更为丰富。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批评与文本实际上被互相塑造和互相提升。
    (三)实践维度与理想的生存方式
    文学批评的实践维度不仅要求与文本形成对象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还决定了文学批评总是要指向社会、指向现实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特质。实践维度对主体和文本的对象化研究最终是通过实践重塑社会。因此,实践维度的文学批评就不会也不可能完全是“文学”的批评,而是要借助于文学指向文学“之外”的东西,通过文本这个中介与现实世界发生关系并相互影响。
    文学批评的实践维度可借助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反异化性质,促使现实世界向更符合人的需要的方向发展。“我们把艺术的实践性看做是一种双重创造,认为它不仅创作了作品,而且通过对人的改造,最终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12]不过,这种对社会的改造又不是通过一种剑拔弩张的革命完成的,而是通过新的观感、新的词汇、新的思考来重新塑造人们对对象的感觉,促进社会和政治的变革的可能性。并且,实践的目的不仅体现为人的自我肯定,而且还具有使人快乐的使命。于是,文学批评的实践维度就将对文学作品的观照与人的日常存在方式结合起来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