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节日是人们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时间没有温度,它默默地流淌,不为风月,不为悲喜;时节却有冷暖,自然万物随着时序的推移生、长、熟、落,变幻着生命色彩。当时间链条上那些与四时交替、生命轮回相关的日子印入人们心里,被拣选,被认定,没有温度的时间点便被赋予了意义与使命,升格为人类时间轴上的节点,成为具有特殊名称、特定活动与特别情感体验的“节日”。 诗人笔下的节物别有意味:元日爆竹阵阵、元夕烟花漫天、人日剪彩人胜、立春执鞭打牛、花朝节扑蝶、上巳节祓禊、寒食节放飞纸鸢、清明节游春踏青、端午龙舟竞技、七夕庭中乞巧、中秋阖家赏月、重阳登高饮酒、腊八赠粥、冬至拜谒、除夕一家老小围炉夜话、守岁熬年,宴饮、欢笑、祝福,节日披上了鲜艳亮丽的外衣,洋溢着生活的热情,在世代中国人的操持之下,展示着和谐、圆融的审美趣味与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 陈树千的《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中华书局),按元日(除夜)、人日、元宵节、三月三(上巳节)、寒食、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腊八等16个传统节日的排列顺序,精选2000多年来古人创作的近300首诗词汇编而成,将读者引进了这场节日里的诗歌盛宴,带你细细品味中国传统节日的快乐情景和诗篇中蕴含着的文人骚客那浓郁的家国情怀。 每个节日都有吟诵它的精美诗词。那喜气洋洋的春节伴随着一首古诗——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好像看见千家万户过春节的快乐情景。南宋宁宗庆元三年元日,“柏绿椒红事事新”,年逾五十的姜夔不禁慨叹“诗鬓无端又一春”——时间都去哪了(姜夔《鹧鸪天·丁巳元日》)?三月上旬巳日,草木复苏,春风和煦,“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子对心上人说:“且往观乎?”那是一个可以大胆说爱的时代(《诗经·郑风·溱洧》)。元世祖至元十八年端午节,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欲以屈原为榜样献身殉国,狱中慷慨高歌:“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文天祥《端午即事》)中秋月圆,纳兰性德追忆亡妻,“尽成悲咽”,却说“总茫茫、不关离别”(《琵琶仙·中秋》)。晋安帝义熙五年重阳日,凄凄风露,草木凋零,陶渊明怀念故去的亲人,慨叹“从古皆有没”,唯有“浊酒且自陶”(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一首》)。金元诗人元好问屡试不第,厌倦科举,腊八节这日“掀髯一笑起”,开启了“看云偶独立,踏雪时闲行”的隐居生活(元好问《腊日次幽居韵》)…… 霍普特曼说:“诗歌从语词中激荡起远古世界的回声。”一首首节日诗词,一幅幅人生画卷,情意幽深,蕴含着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使每个节日都像一壶醇香的陈年老酒,在春花秋月的滋养中保持温暾,在诗酒年华的故事里沉淀香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