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精选(一): 《三傻大闹宝莱坞》虽然是一部接近三个小时的长片,我还是一口气就看完了。或许是长期淫浸于美国大片,我对印度电影并没有很高的期许,也没想过这部片子能带给我感动和思索。待电影完结时,我发现自己已泪流满面,为了友情,为了人生,为了这部被我误解的难得一见的好片。 与其说这部电影的线索是寻找兰彻,毋宁说是寻找生活的真义。查尔图想要明白的是兰彻的生活的结果,而我们看重的是兰彻人生的过程。同在帝国理工大学,在高强竞争压力之下,当大多数人为了以后的好工作、高工资、豪宅、美女而压抑、纠结、苦痛时,兰彻却为了兴趣而快乐地学习着,热衷于知识的应用,从不在乎金钱和名利。这种达观和淡薄的态度,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现代社会高压力的阴霾,引起我们对人生的深沉思索。 “没人会记住第二名”、“为了自己的成功,你务必把把别人挤下去”校长病毒不断强化这些观念,力图灌输给学生赤裸裸的丛林竞争原则。于是有了查尔图这类标杆学生:每一天十八小时的学习,自私谄媚,幸灾乐祸,对别人漠不关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完全是一个模板和工具。更多的人则生活在压力和恐惧中,于是不断有人选取结束自己的生命。 中国的情形并无二致,在经济现代化的大潮中,竞争的白热化在任何国家都没有大的区别。从出生开始,甚至在没有出生的时候,我们就承载了太多父母和社会的期盼。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有胎教,所以我们三岁要上幼儿园,四岁要去英语班,五岁得去绘画班,六岁得去钢琴班……,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们喜欢什么、想学什么,我们只能学别人认为有用的东西,追求别人都在追求的东西,过着别人想象的生活。但在夜深人静时,我们的心却在低泣:这是我自己的生命,这一次的生命我本当为自己而活啊。生活的悲喜如水中的鱼儿,冷暖只有自己明白,光鲜外表下内心的苦痛又有谁能知解呢? “明白我为什么总拿第一名吗?因为我喜欢机械”兰彻是这样解释自己的成功,如此简单又如此困难。因为热爱,兰彻会废寝忘食地做科研,会开创性的想问题,会有意识的运用知识于实践。知识于他不是敲开金钱权位的手段,他从不为了成绩和工作而学习,知识本身于他就是目的和乐趣。这在一个世俗的世界已越发稀有和珍贵,所以兰彻成功了,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则仍在欲望的深渊里苦苦攀爬、深深沦陷。 当学非所爱、爱非所学时,法汉一向在平庸和苦痛中挣扎。我们无法在我们不爱的东西上有热情的投入,强行去学只能是三流的平庸;把宝贵的一生耗费在我们不爱的事业上,这是我们难以承受的生命之痛。当法汉最终成为动物摄影家时,我由衷地为他高兴。是的,即使今后钱少一些房子小一些,车小一些,只要内心快乐,那些身外之物又有什么要紧呢。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片尾法汉明朗的微笑,那是发自内心满足的喜悦。 剧中三个傻宝的兄弟情谊也让我潸然泪下。朋友之间不离不弃、相互扶持,为了兄弟自己的生命和名誉都能够置之不顾。在现实的重压下,深厚的友情是如此弥足珍贵,这才是人生的快乐与真义所在,它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光去追寻。当法汉与莱俱最后找到兰彻时,来自朋友的重拳传递的却是深深的思念之情,包涵了多少难以言尽的言语和感情。 作为一部民族喜剧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还奉送了独特热闹的歌舞,让我对这个民族多了一份了解和热爱,而其中俯首即是的关于友情、感情、人生、成功的哲学则更值得我们深深思索。 这部电影将是我关注更多外国影片的开始,相信也能带给你们感动与启示。不仅仅是电影的娱乐,更关乎人生的思考,尽在《三傻大闹宝莱坞》。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精选(二): 《三傻大闹宝莱坞》原名为《3idiots》,片名虽然翻译的太烂了,但不影响其资料,这是一部印度题材的影片,一部关于教育题材的影片,很搞笑,但不要以为这就是纯粹的喜剧片,影片抨击的是印度的应试教育,把青年学生迫到自杀问题严重、扼杀年轻人的创意以及贫穷问题和社会发达令人与人之间为前途问题而成为奴隶的实况反应出来,发人深醒。能够说,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教育片,比起小时候学校家长组织要求看的影片不明白要强多少倍。 片中主要人物是兰彻、法涵、莱俱,三个男孩是印度一所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他们从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上了这所著名的工科院校,每个人身上都承载了家庭太多的期望。兰彻是花匠的儿子,从小聪明好学,善良调皮,他代替小主人来那里上大学,任务是四年以后为主人拿回一张光宗耀祖的文凭,但是对于传统的以分数论等级、以分数定前途的教育提出了不满和抵制,引来了众多教师的斥责和刁难。法涵是贫困人家的孩子,他来那里上学的目的就是有钱让爸爸治病、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让姐姐能够有出嫁的嫁妆,由于压力太重,他胆小而谨慎,学习成绩一向垫底。而莱俱喜欢野外动物摄影,由于惧怕父亲的权威,选取了不喜欢的工程专业,学习成绩更是倒数。三个年轻人,各有自己的生活,各有自己的无奈,因有缘相逢在一所大学的屋檐下,共同分担着彼此的忧虑和不幸,笑中有泪,充满人情味,他们以各种方式排解着内心的压力和处境,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影片的主角兰切展现了一系列非传统教育下所培养出的令人折服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他提倡兴趣学习,他挑战传统教育,挑战权威,整个影片中他教育了同学,教育了老师,教育了校长,教育了整个教育。他用知识拯救了人的生命,使别人建立了人格,让别人找到了梦想,同时成就了自己。这些知识是来源书本,但绝不来源于传统课堂。同时影片让你更加走进了自我,梦想不再是理想,生活不再是生存,学习不再是分数,人生就是你自己的人生。兰彻的一句话:“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法函说:“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说出了教育和学习的本质,如果不是为了应用,学习还有什么好处?而目前我们的教育又走到了哪里呢?中国的应试教育,成了孩子论资排辈的依据。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会决定孩子的一生。害苦了多少孩子啊! 而剧中的院长,总是教育学生们:生活是场比赛,当不了第一名就只能被人践踏。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下,像兰彻那样有创新思想的人总是受到抑制。影片多次描述院长边由专人刮胡子、边听歌剧午睡的一幕,配合着两个学生的自杀,而他却无动于衷,对这个体制的讽刺到达了顶峰。 最后结局一段众学生在学校抢救教授女儿的孩子时更有惊险而不失幽默,表现少年人的创意。结尾的那一幕,兰切在穷乡僻壤起学校去教小孩天然工程学。这反璞归真的好处﹐比较之前的学生在名校的读书苦况﹐反映政府不应扭曲少年的天性。。。。。。 这样的一部经典之作,作为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人们就应好好看这部电影,因为这部作品反映的现象和中国有些相似:分数决定一切,中国的创新体制受到各种思想和体制限制、崇拜权威、根据“钱”途决定事业而并非个人兴趣、成功的标志是财富和地位。。。。。。看完后细细咀嚼,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精选(三): 我向来对字幕组同志们的无私奉献充满谢意,但当我看到《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个神似山寨的译名时,我真想埋怨你们一句,你们的失误很可能让许多人错过这部好作品。我爱这部电影,因为它让我哭,让我笑,更引起我的深思。 但事实上,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励志性甚至于不亚于《阿甘正传》,电影的节奏把握得十分好,剧情也不错,十分喜欢里面的对白,当然这得归功于这部电影有个十分好的编剧。 近年来印度电影发展挺好,《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一举囊括了奥斯卡多个奖项,更是成为最佳影片,而在我看来,《三傻大闹宝莱坞》一点都不亚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同样是励志电影,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但是这个影片阐述的理念,其实是十分明确的,它抨击印度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学习只为单纯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从来不去想这个问题能够给大家带来什么,就像里面的兰彻一样,当他提出了两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给大家时,竟然没有人去怀疑这个问题就直接去找答案,大家不会为了即将获得的新知识而感到兴奋,只为了寻找单纯性的答案而去白白浪费精力,从来不会去进行主动性的思考,任何一个人都显得是那么地没有主见,惧怕权威,毫无主观潜力可言。兰彻想的每个问题,做的每件事,都在突破常规的思考,都在打破传统的束缚,他觉得不对那就是不对,只要他说出自己为什么是对的就能够了,哪怕对方是学校的教授也好还是院长也好。 两个小时的片长,无半点拖沓的就把故事简单讲完了,不刻意讨观众开心,也没有做作的煽情,却会发自内心的哭完又笑,笑中带泪,导演完全把我拉进了电影一般。电影的道理很简单,我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现实中又有谁能做到呢?其中,青春,热舞。要不是印度人演的我还以为是好莱坞大片。 可能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兰彻这家伙可能本来就跟常人不一样,也许他就是个天才。但事实上是这样吗,我只想用主人公兰彻的话来解答:“明白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明白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 对于剧中三人组之间的友情,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渴望的,那是一种真实:“在人类行为学课上我们曾学过,朋友失败时,你难过。朋友成功时,你更难过”;是一种默契:“笨蛋……别撒谎了”;是一种良师益友:“因为你是懦夫,害怕未来,看看这个,戒指比手指头还多。为开始戴,为姐姐嫁妆戴,为工作戴……你这么害怕明天,怎样能过好这天?又怎样能专注于学业?两怪兄弟,一个害怕,一个虚伪……”;是一种永远不忘:“但他总说,有两个傻瓜会来找我的”。 能够说,它打动了一大批中国年青学生,尤其是感动了已经步入社会的80后和正在象牙塔煎熬的90后。追求故事的真实感是导演的制胜法宝。对于绝大部分渡过大学时代的人而言,上大学报专业只是为了思考四年之后的就业,究竟到底喜欢与否就看个人性格取向,最终四年之后能否得到一份好的工作。我期望能有乔伊的坚持,“这天我不请求上帝给我这份工作,只为这生命而感激”,“你保留你的职位,而我坚持保留我的态度”。 剧中的“大道理”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以后遇到事情,我想我会不介意学学神圣智者兰彻达斯,用右手砸砸左胸小声告诉自己“一切顺利”——因为有时候心是很脆弱的,它需要我们的安慰来使它变得坚强! 能传递到相信“完美”这样信息,便是一部好的电影。我也确实感受到了完美:激情的歌舞,执着的追求,没有的理想、美丽的人格、贫穷的加坚韧的毅力,自由的心。 所有的一切,能够用影片最后一句话来总结“有位智者说…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精选(四): 《三傻大闹宝莱坞》,起初刚听到这部电影的名字的时候,我感觉这无非就是一部搞笑的电影。但看完影片后,它给我留下更多的是感动与激励,让我明白了该如何对待朋友,在应对未来的时候该用什么态度,在应对迷茫的时候就应如何应对。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两个好朋友拉杜和法兰在去寻找另一个失散已久的兄弟兰乔的途中遇到的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透过倒叙的方法,影片重现了他们三人在皇家工程学院学习时的点点滴滴。主角兰乔不随波逐流,用他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用智慧打破学院死记硬背的学习风气,帮忙两个好朋友追逐自己的梦想。他那乐观的态度、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机智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财富,我们确实就应好好珍惜。当拉杜的父亲病危时,兰乔第一时间赶到了拉杜家。在交通不便的状况下,兰乔用电动车及时地把他送到医院抢救,挽回了拉杜父亲的生命,幷和拉杜一齐陪在他父亲身边。“考试多的是,而老爸只有一个!放心,只要邮政局长还在那里我们就不会走,不用怕!”“谢谢哥们!”,看着他们相拥在一齐,听着这些的话语,我眼中的泪水在不停地打转,自己有了一种心灵上的震动,心与心似乎在电影中找到了平衡点。他们之间的纯真的友谊,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感受到了友谊的宝贵。是朋友,陪我们走过了艰难的时刻,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数乐趣。所以,我们就应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珍惜每一份感动。 执著地做自己感兴趣的、有好处的事情,追逐自己的梦想,你的生活将是快乐的。“明白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明白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法兰从小就梦想着做一名摄影师,但迫于家里压力而上工程学校,梦想一向只是埋在心里,所以他活得很痛苦。在兰乔的鼓励下,他最后勇敢地向父亲坦白了自己的想法,执著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最终,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摄影家。兰乔一向追求着自己的机械梦,他快乐着,并最终成为了印度闻名的工程师。想想当今的我们,许多人都感觉到迷茫,感到无聊,沉迷于网络游戏,为什么呢?我们当初的梦想呢?寻找我们的梦想,并执著的追求吧!只有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人生才有好处,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功夫不负有心人,终有一天我们的梦想会实现的! 兰乔有一句口头禅:Alliswell(一切顺利)。这是一种乐观的态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用乐观用心向上的心态去应对,这样我们离成功会更近一些。其实我们的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出去工作,我们面临的压力都是很大的,如何在这竞争中快乐的生活呢?这就需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支撑。或许“Alliswell”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它至少给了我们应对问题的勇气!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不穿裤子跟着你跑。”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朝气蓬勃,不要再迷茫了,乐观地应对生活吧!让我们珍惜朋友,追逐梦想,追求卓越,相信成功会来敲响我们的门的!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精选(五): 首先,我要说,无论是《三傻大闹宝莱坞》还是《三个白痴》的译名,都翻译的太烂了,完全使人的思想误入歧途,根本没有把《Threeidiots》的神韵翻译出来,也使得一部好电影差点蒙尘。但是群众的眼睛终究是雪亮的,豆瓣、时光和IMDB上极高的评分以及许多网友的力荐,我终究没有错过它。 看完这部电影,也使得我对国产电影更加悲观和失落了。不得不说,这绝对是印度电影史上不多见的经典之作,也是宝莱坞的一朵奇葩。导演成功的将歌舞、教育、亲情、友情、感情、学业和事业等因素融为一炉,让人在欢喜中感动,在感动中微笑。 请允许我用A、B、C来指代片中的三个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名字实在难念。剧情就不再复述了。我只谈谈这部电影给我们的一些启示和感想。首先是教育的理念。 片中的主任,长期以来严酷的推崇竞争,相信只有不断奋进去追求成功,才能真正成为成功者而不被淘汰,于是学校的学风也就变得个性严厉。大家疯狂的学习,背书,考高分,在皮鞭下奋进拼搏,你追我赶。这种学风,很像目前中国许多高校所追求的那样。 在印度,似乎工程师和医生是最受欢迎的职业,对子女抱有极高期望的父母都期望儿子成为工程师,女儿成为医生。成为工程师,就能够获得成功。于是,A,一个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父亲像希特勒一样独裁和暴躁,逼迫儿子放下摄影的梦想而来到那里学习。学校里的主任,也不负众望,用极大的压力和残酷的竞争逼迫学生去追求卓越。 但是,这种即使在中国也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学风建设思想,却遭到了一个富家子弟C的鄙薄。“不要去追求成功,当一个好工程师,成功自然会来追求你!”他幽默的讽刺教条式的死板教学。“为什么要用那么复杂的定义去定义一个事物呢,它明明能够说的很简单。”于是他不断被赶出课堂。但是他对知识狂热的热爱,使得他一次又一次创造了奇迹,并且最终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死板教条和开朗活泼构成了鲜明的比较。 也许,主任抱有的治学态度确实使得学校成为了国内第一,并且培养了许多成功的工程师,但是,却难以培养出真正的天才来。所以,主任的那支太空笔,始终送不出去。看看学校里的那个大家眼中的模范生吧,他对教授很有礼貌,无论对错,都一律理解,每一天教条式的背诵课本,不理解的地方也无所谓,全部背下来,考试就有高分,坚持下去,就会有好工作。这样的“优秀”学生能成为真正的人才么?C替我们回答了这一点,利用其从外国回来,不懂印度本地语言的特点,他修改了这个模范生的教师会发言稿,而根本不注重词语内涵只会死记硬背的模范生,在台上慷慨激昂的时候,却无意中把下面在座的主任和教育部官员都羞辱了一番,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一幕,和《闻香识女人》中帕西诺的精彩演绎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主任对学生的高压,也使得许多学生因此而自杀,包括自己一向拒绝承认而谎称为被火车撞死的自己的孩子。极端的理念,极端的方法,也造就了无数的杯具,许多可用的人才,就把大好的青春葬送在了那里。 大学是什么,不就应成为一个机械制造厂,只会生产死板的背书机器,它就应是知识的乐土,人们在那里追求知识本身而不是功利的为了成功。有时候,我们就是在这样光辉灿烂,甚至冠冕堂皇的借口里迷失了真正的方向。主任的儿子,也许本来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却被逼上了不入流的工程师的行列,最终在高压中自杀。 影片中,许多次,聪明而真正热爱知识本身的C都灵活的运用了所学的知识。比起那些只能在黑板上默写公式或者教条的记忆课本的教授而言,他出色得多。尤其学业结束时,帮忙主任大女儿产子的那一幕,灵活的将工程学现场发挥,而学术权威的主任只能吃惊的干瞪眼。鲜明的比较,再次扇了僵化的竞争体制两耳光。 其次,人生的信念与价值,人生就应追求什么,成功么?确实是,但是只以成功这样一个空泛的词语作为追求,是不是太迷茫了。C对我们说,要追寻自己的内心。 影片里,借用了许多人的故事来表述这一点,看起来失败的或是看起来成功的人们,其实都过着一种失败的人生。 主任的女儿的未婚夫,用C的话来描述这人以及两人的关系,就是“他先读工程学,再读MBA,最后在美国当银行家,你在他眼中就是一张利润表,他不在乎你,他在乎的是你的身份,主任的女儿,医生,这就是他想要的。”所以,当弄脏了他的衣服,他只会大叫“你毁了我180000的衣服!”当手表丢了,他根本不关心女孩的想法,只关心那块昂贵的手表。想起《小王子》里的一小段:当你对大人们说,有一座装饰着鲜花,颜色鲜艳的房屋,他们根本没有概念,但是当你对他们说,有一座价值1000万的房子,他们必须会大叫,那真是漂亮的房屋啊!许多人都是这样变成庸俗的大人,其他人在他们眼中都变成了标签,“女医生”、“主任的女儿”就是这样。当女孩发现这一切,明白这一切时,不在屈从于世俗,而是追随自己的心时,她才发现C才是真正的爱人。 A一向相当摄影师,他有很高的天赋,但是当所有人都对他说不时,他也就收起了自己的梦想,开始了工程学的学习。当C帮忙其再次踏上梦想之旅时,他追随着自己的心,最后成为了那个偶像摄影大师的助手,最终取得了成功。 B作为A和C的死党,但是来自家庭的重担让其对学业产生了很深的恐惧,于是,他拜神,烧香,尤其发成绩的前夜。长期,虽然他得到了AC作为朋友,但是当主任用家庭和学业作为逼迫的压力时,他也动摇了,他开始远离C,去和其他人一样,走模范生的道路,去“成功”。友情,知识,真正的价值被抛弃了,高分和老师的认可成了B新的价值目标。但是,当C终究救活了他的父亲,并且对他说,考试有许多次,父亲只有一个时,他最后被友情折服,最终,在学业与友情的两难选取中,他跳下了三楼,再次站起来的他,最后理解了,有些东西是不能被屈服,不能放下的,追随自己的心,准没错。所以,作为最后一名,他却感动了面试官,拿到了想要的工作。残酷竞争和枯燥的压力,当然没有友情、亲情来得可贵,更能培育一个真正的人才。 而主任,作为最严酷的管理者,确实带领着学校完成了历史性的飞跃,但是却因此失去了大学真正的内涵。他用高压把一个个学生逼上死路,把一个个家庭送人绝境,甚至也逼死了自己的孩子。他却越发固执和偏执。竞争中被淘汰的都是弱者,只有分数才能证明学生的价值。也许,他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却拒绝承认,自己确实是一个“谋杀犯”。先谋杀了学生的精神和创造力,再把落在后面的人的身体也谋杀。 那个模范生呢,一向把成绩看做学习的一切,所以考了第二名的他悲哀不已。根本不关心知识,而是为了虚荣学习的他,最后在大会上洋相尽出。最终,他回来履行誓言,成功是什么,在他看来就是跑车,有枫木地板的别墅和昂贵的西服。但是,他依然不得不在社会里夹着尾巴做人,到处求人才能得到生意。而C那惬意的生活,跟随心的脚印,最终成为大发明家,一边创造,一边教育孩子,快活的生活,而且还是模范生一向要求的人。两人的比较,不仅仅彻底证实了模范生的失败,也再次凸显了形式主义的教育的危害。 可喜的是,C最终实现了梦想,并且跟随他的人也都拥有了幸福的生活。而影片中反映的教育现象,在中国却颇为流行,并且成为了从小教育孩子的思想。我们有多少天才夭折在了这样的体制里?而从家长到老师,却都把这种体制奉若圭臬。 影片里,A的父亲最终能够体谅了A的梦想,把电脑卖了买相机支持其发展,使得最后A成了出色的摄影师,在中国,却没有多少父母能有这样的觉悟。也许他们不如A的父亲那样独裁专制,但是却终究走不出教育的误区。孩子在看《红楼梦》,那就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只有看物理化学英语,才是值得夸奖的好学生。 影片里,严酷的主任也最终认可了C的才华,把那支留存了35年的太空笔找到了传人。当他抱着孙子时,亦老泪纵横,不用去当工程师了,你想当什么就是什么吧,足球运动员怎样样?而在我们身边,只有一个学校比一个学校喊的更响的口号,一个学校比另一个学校抓的更严的管理和更大的压力。并且乐此不疲。我不禁要想,如果C在中国,他能得到太空笔么? 电影终究是电影,现实终究是现实。也不难明白,为什么这部电影在中国会引起这么高的反响和追捧。虽然说的是印度,却也和我们如此相似。 究竟谁才是傻子,C看起来很傻,做事和大部分都不一样,追求也一样。甚至,会为了别人的父亲而疯狂的奔向医院,会即使得不得学业证书也要来上学。但是周围的“聪明人”们,难道真的聪明么,难道不是被世俗的糟粕所捆缚同化,最终变成了一样的平凡而卑微。而C,完全漠视世间的陈规陋习,他心中只有最朴素的我们都明白的道理。庸俗的事业和金钱不能和亲情家庭相比,形式化的证书与成绩不能和知识相比。他只是天真的奔向自己的目标,而抛弃了世人的俗见。究竟谁才是白痴? 许多人不喜欢印度电影,因为不能理解其中的歌舞,其实这只是文化的隔阂造成的,不能以个人的价值观来认定有印度歌舞的电影就是不好的。正如科恩兄弟的电影在中国很难引起大的反响,就是在于科恩兄弟的电影太“美国”,我们不能理解其中要表达的意思与反应的现实。但是,这部电影鲜明的主题以其通俗但不媚俗的叙述方式,也使得其拥有极大的潜质成为一部像《肖申克的救赎》那样的广泛传播且被喜爱的电影。 最后,我想说说导演的剧情与情感的把握极好,使得这样一部电影没有落入俗套,插叙的使用以及峰回路转的剧情,使得观众一向在思考,C到底去哪了,到底怎样了,时而乐观时而悲观,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整部戏亦是如此,悲喜交集,悬念迭出。当C成功的帮忙那个延迟交作业的学生完成飞行器而高兴的载歌载舞时,飞行器的录像机却突然拍到绝望上吊的学生。当各种温馨与流泪都不能唤醒沉睡的B时,免去嫁妆的一个玩笑就使其立即从封闭中苏醒……我们跟着导演的镜头,时而欢喜大笑,时而感动泪流,欣喜中蕴藏悲伤,感动里带来欢笑。接近三小时的电影,却一点也不嫌冗长与臃肿。众生百态,嬉笑怒骂都在其间,值得细细体味。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精选(六): 我们的喜欢有多重要——《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 “明白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明白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拜拜,娶摄影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去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 这是《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主人工兰彻(rancho)对他的好兄弟法翰(farhran)说过的一句话。整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傻大闹宝莱坞》又名《三个白痴》,没看时我以为是纯脆搞笑的美国影片,看了才明白这是一部引度的影片(恕我当时把“宝莱坞”看成了“好莱坞”)。此片导演拉库马·希拉尼,大体改编自印度畅销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pointsomeone)。故事很爆笑,情节很跌宕,虽然长达164分钟却不会让你感觉枯躁无聊。名字里的“三傻”所言非虚--在每学期42场考试,成绩排行张榜公布,竞争激烈乃至自杀率居高不下的皇家工程学院中,竟然出现了周星驰般不按牌理出牌的问题学生兰彻,他顶撞老师,质疑传统,完全不把成绩当回事。古板校长“病毒”当然要骂兰彻和两个追随他的室友,法翰和兰朱(ranju)。 影片开头,在校长“病毒”对着所有新生侃侃而谈他的荣誉--一支他的主任送给他的“太空笔”,所有学生都带着崇拜的神情认真的听着他的演讲时,兰彻却提出了一个气爆校长的问题“为什么不用铅笔而花几百万去买那个东西呢…”他这一问无疑给在场的众人一道电闪雷劈啊,且成功将校长气走并深深地“记住”了他。同时,影片也是在这个时刻才吸引了我的眼球,想明白他接下来还会干些什么让校长“心脏病”爆发的事。 整部片子,我只提出三个我想说的点。这么说,是因为这部片子看完后我真的有很多话很多感触想与人分享。 一经典语录 如果你看过这部片子,你必须也会赞同我,这部片子真的是通片下来都是经典语录。如果你没看,我在此极力推荐此片,你还在等什么 经典语录最有特色的一句话莫过于兰彻经常挂在嘴边,并且还救了小婴儿一命的口头禅:“一切都好(aalliswell)。”这句话总在他感到害怕或遇到困难时冒出来,也是他出场时说的第一句话,更是倍受争议的一句话。 好友拉朱因各种害怕没办法专心投入学习时,兰彻对他拍拍胸口说“一切都好”,当时拉朱就提出了质疑,“说这句话就能解决问题吗”在我们以为兰彻会不知如何回答或者至少要犹豫几秒时,他却立即很认真虔诚的回了句:“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让你有勇气去应对困难,解决问题。” 这似乎有点类似于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胜利法”,能用,有用,却不能滥用。兰彻说了这句话后他会立即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我们可不要只模仿他的话,而忘了他的行动。 印度填鸭式的教育与中国的应试教育很相似,这也是我看了这部片子后很有同感的原因。 “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三亿个精子赛跑。” 在“皇家工程学院”中,成绩就是一切,第一是卓越,第二就是lowser。所以人人都很有压力,学生自杀率很高。我不明白这句话与片尾最后一句“免费推荐,望度先生……为了你的人生赶紧快跑吧。”有没有什么关系。但总是让人回味无穷。所以兰彻才会讲台上对着包括校长在内的众人说了段让人沉默的话语:“你们都陷入疯狂的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那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 在好友拉朱被校长逼得跳楼自杀进了医院后,兰彻将好友法翰父母微笑的照片放进了好友的钱夹里,告诉他,如果他想自杀,就想想父母看见他的尸体时,脸上的微笑会变成什么样。 他似乎总是有办法让生活变得完美起来,总是让我恍然大悟,啊,生活原先能够这样过。而那些经典语录,不仅仅表现出了印度的现实问题和社会状况,而且让人受用一生。 二画面镜头 电影中途有个很搞笑的情节,在介绍好友拉朱的家庭环境时,画外音一边自嘲的说”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自动将画面的饱和度调低,故意弄成黑白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并且以后只要一演到拉朱家,电影就自动有彩色转黑白,工整得近乎精致。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另一点就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也是所有印度电影的特点。那就是在电影的放着放着的中途,总会无缘无故突然跑出很多人来不分场合的在大街上或某处和主人公一齐忘情的唱歌跳舞,歌舞又臭又长,无聊之极。 可《三傻》却恰到好处的用歌舞充分诠释了兰彻“一切都好”的乐天派心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学校停水时,一群学生们直接拿了塑胶管作喷头就冲,在洗澡间大跳“洗澡舞”的场景。它把学生们的疯狂和自由的灵魂全都释放出来,让每个人都陷入了无限欢快中。自己的身体都会不自觉的跟着摇摆起来。 我十分佩服导演在这段歌舞前后的调度安排,每段超现实的舞蹈告一段落镜头都会切回故事进程,简单推进情节发展。整个狂欢结束后再突如其来一个巨大的比较,让观众的情绪从简单惬意的一端直坠沮丧遗憾谷底,既增加了剧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给本来轻飘飘的“一切都好”加入了深度,宝莱坞的叙事技巧实非虚名。 三自嘲 看完之后,一向让我哈哈大笑的,是“消音器”在演讲时念得那首兰彻写的诗: “放一个很响的屁是值得骄傲的 放一个中等的屁是能够理解的 放一个轻柔的屁是十分糟糕的 而一个无声的屁是让人无法忍受的” 这看似令人爆笑的四句话总让你笑完之后有一种沉思的感觉。事后想想,他说的不全是屁话,确实很有道理。 我们把这种自嘲的方式叫做“严肃的调侃”,影片超多运用了这种手法,而这种不名自嘲的手法也让影片不至于是干巴巴的励志,也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调子,不会成义正言辞的空洞鼓噪。 人人都明白兰彻说得都对,却也都明白他那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理想应对现实总是撞得粉碎。这可不是简单的“缺乏激情”或“充满恐惧”便能解释的。更多时候,高歌“一切都好”也只是一种阿q的自我麻痹,长辈的期许,同辈的压力,生存的务必,机会的稀缺和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抱着空有的理想前行者的悲惨命运。 《当幸福来敲门》中,主人公也是经过单身带着五岁的小儿子无家可归,睡过厕所,受过救济的低谷,抓住机遇,不断努力,最终才奔向成功。《三傻》则将一个独行者艰辛的十年干脆直接忽略,重点全放在了理想主义的理论上。没有调侃,不高自嘲肯定不行。长达两个小时多的,无半点拖沓的就把故事简单讲完了。不刻意逗观众开心,不做作的煽情,却总惹人发自内心的笑完哭,哭完又笑的笑中带泪。 这种“理想主义”是不是真的不该存在呢在十分现实的现实社会中,我们只有透过“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吗答案是否定的。不管如何,对于兰彻勇于向现实发出挑战的勇气我都是十分感动并全力支持的。不管他最后的结局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我们都就应是支持的。也许改变现实中的一些东西,这股力量还太过渺小。也许我们在乎的更多的是“好好的生活”,走向成功,比别人要强,无论用什么方法。 我还是不期望自己“在临终前才后悔”,一辈子过着连自己都不想过的生活,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仔细想想,不管是理想中还是现实里,这句话其实是十分受用的。其中的道理,我想大家都懂。 影片的成功之处还有一笔,大家记得影片开头兰彻揶揄校长的那一幕吧,最后,校长总算把面子挽回了一点,他把那支太空笔送给兰彻前对他说了段话:“入学那天,你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用铅笔如果笔尖断了,失重的话它就会漂浮在空中,进入眼睛,鼻子,仪器。你错了,你不可能一向都对,你明白吗这是一个重要的发明(指太空笔),你明白吗我的院长说,等你遇见和你一样卓越的学生就把它送给他……去,学习去,考完试就滚……” 你不可能一向都对,这句话把理想拉回现实,也给我们一种真实感。 回到主题,我们的”喜欢“到底有多重要其实整不影片下来都在阐述这个问题。影片最后也告诉了我们这个答案。最后,法翰成了摄影家,拉朱被一家公司录用,兰彻成了一个一年又四百项发明的同时,还是一个小学校长,正在改变下一代的命运…… 我们的”喜欢“其实也将是改变我们一生的东西。如果你还有什么顾虑,就拍拍胸口说声“alliswell(一切都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