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阅读指导 >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3000字范文

http://www.newdu.com 2019-03-22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从小到大写过很多有关于小说的读后感,这还是第一次尝试对一篇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演变的巨著谈论自己的看法。这本书对于阅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它并非对简单的史书一般进行历史叙述,而是在进行历史分析。
    汪曾琪先生的《人间草木》一书,放置于床头,有时读个七八章,有时读个一两章,断断续续的竟也读完了。这种散文,读起来没压力,心情却又是愉悦的,到是适合我这种没什么计划的人。书中或花鸟、或鱼虫、或旅行、或回忆,这世间风物在汪先生笔中透着气息、透着风味、夹杂着乐观与幽默传达到我眼中心里。回想各个章节,留有深刻印象的要论以下三章:
    一、四川杂忆
    四川是我极喜爱的地方,除去对家乡的乡情外,这地方让我一直心心念念,十余年来去了四五次。
    汪先生写乐山,写的是乐山大佛,写的是司马光的"登山亦有道徐行则不踬",他看的是字,谈的是见道之言。而我心里的乐山,念的是乐山的跷脚牛肉。牛肉吃过不少,广东潮汕的牛肉丸Q弹有劲,烫火锅的牛肉又是鲜嫩爽口;台湾的牛肉面的牛肉则是软烂无比、入口则化;四川的水煮牛肉则是鲜香嫩滑。而则翘脚牛肉与别不同,它是用牛棒子骨、牛脊骨、中药材包、料包等一起吊汤熬制,将牛肉跟牛杂等同涮,吃的时候取出牛肉往本地烘干的红辣椒面上一沾,辣椒的香与辣配合牛肉的鲜与嫩填满口腔,人间美味不过如此。
    据查,翘脚牛肉最早是救济穷人的食物。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四川乐山有位擅长中草药,精通歧典之术的罗老中医,在乐山苏稽镇河边悬锅烹药,救济过往行人。其间,他看到一些大户人家把牛杂(诸如肠子、牛骨、牛肚、草肚之类)扔到河里,觉得很可惜。于是,他把牛杂捡回洗净后,放在有中草药的汤锅。结果发现熬出来的汤味甚是鲜香。因味特汤香,又有防病治病的功效。所以,特意来饮者络绎不绝,堂堂爆满。其间没有席位者,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就直接坐在门口的台阶上跷着二郎腿端碗即食。久而久之食客们便形象的起了一个“跷脚”牛肉的别称,且流传至今。难怪当初在巷中小店,当地人聚餐一人一盆翘脚牛肉,也无他菜就呼哧呼哧的吃了起来,期间大汗淋漓、姿态各异,原有此故。
    汪先生写峨眉山,写的是清音阁到洪椿坪的美景,一边是山一边是水,水穿石而过,飞鸟驻足,风景极好。我们也去了峨眉,路上风景虽美,但因是自驾,一路匆匆,未曾驻足,不能得见这种山水间蒙蒙耳耳的形态。但好在赶车时候肚子饿了,停下车来随意寻了一家农家小店,一人来了一碗豆花。这豆花点的不硬不软刚刚好,摆在碗中一大块一大块的,筷子刚好夹得起来,闻到的是满满豆香。配上葱花、蒜泥、香油、椒油、萝卜丁或者别的咸菜,一口下去,清香爽口又绵软细腻,丝毫没有点豆腐的碱味,这家豆花便也成了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四川豆花。
    
    汪先生还写了巧遇五台山来拜金顶的和尚,和尚进庙,得一百八十拜,不知道是不是他们的真心诚意,一去金顶就看见普贤和尚骑象而来,前面一行天女。而我们去峨眉山才不管有没有普贤或者天女,直奔金顶看"日出、云海、佛灯、佛光"的奇景。提前一天入住金顶的酒店,早上五点就爬起来等在金顶的山间小路上。一条小路既有长枪长炮,又有我们这种拿手机的;既有裹大衣的人,又有穿着夏装外套的年轻人,总之人山人海。不知道是我们心意不诚还是运气太差,太阳一直被层层云雾遮挡,无论怎样也不肯跳脱出来,只露出一点影子后便没了踪迹。"日出、云海、佛光、佛灯"都未尝得见,空余一点遗憾。
    二、跑警报
    汪先生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昆明三天两头都有飞机警报,一有警报,大家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想到飞机空袭,脑海中全是炸弹掉下来,房屋倒塌、火光冲天、血肉横飞的可怕场景。但在汪先生笔中,一切都是轻松随意的。他们跑警报有两个点,联大学校附近的马尾松林就是其中的一个点。一有警报,做小买卖的就把担子挑了过来,里面常见的吃食中有我小时候最爱吃的麦芽糖。在那个还是凭粮票、饭票购物的年代,出街走巷的小贩丰富了我小时候的生活。每一次我在家做作业总能发现丁丁的声音。一听到这种丁丁声,我就立马扔下纸笔,冲出家门,跑到家属区院子里的空旷地带,总能看到一群小孩围着一个带帽子的小贩。而我也总会以最快速的冲到小贩面前,拽着父母过年给的零花钱递给小贩,眼巴巴的看着小贩用小铁片震下一小块麦芽糖,然后我就开心的用舌头不停的舔着麦芽糖,直到沾满了舌头、嘴唇、牙齿后,自以为不留一点痕迹的挪回家。
    横断的山沟是跑警报的第二个点,这个山沟是一个天然的防空洞,即使炸弹在沟顶爆炸,弹片也不容易蹦进来,所以有人利用空闲还修了私人专用的防空洞,洞中还有两幅对联,一副是"人生几何,恋爱三角",一副是"见机而作,入土为安"。灾难面前做对联者豁达的心态着实让人佩服。汪先生写到跑警报有三种,听到空袭警报(飞机飞入云南境内)大家都不忙下沟,有人看书、有人闲聊甚至还有人打桥牌,一直等看到飞机影子才下沟进洞。常有同事说我是一个心宽的人,前屋着火,只要跟我还有距离,我还可以安然在后屋睡觉。我以为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着急上火也无济于事,不如不慌不忙的一件件料理,消除坏事情的影响。把坏事情处理好了,好事情说不定就这么来了。八十年前的前辈们面对空袭、面对灾难,没有惊慌失措、没有魂不附体,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该洗头还是洗头、该煮糖水还是煮糖水,一切如常。汪先生说这是我们对待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有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都有"不在乎"的精神。而我感受到了中国人的韧性、中国人的无所畏惧,有阳光有水份时我们是白杨,高大而直立,但面对危险面对困难时候我们又是杂草,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
    三、西南联大
    关于西南联大汪先生写了好几篇,写校舍、写大师、写自己,相互之间偶有重复之处,但西南联大的生活却是极让人向往。联大校区分散、条件艰苦,但课程可以随意旁听,系图书馆的书可以随便借阅无须登记。教授讲课,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教授之间不论长短,你讲你的,我讲我的。其中着墨写了闻一多先生讲课,提及他讲课"图文并茂",画出女娲、伏羲的各种画像,口讲指画,有声有色。又提闻一多先生讲晚唐诗,讲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中的点画派联系起来,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将文学和画画结合起来讲,非常人所能为,难怪联大文、理、工学院的学生要穿城而听。联大多数教授对学生呢,要求也不严格,中文系的学生读书报告都不重读书,而重有无独创性的见解。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因此汪先生写李贺,说别人的诗是画在白底子的画,而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大为闻先生赞赏。有一个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问为什么?答曰自由。是否是联大人才更多我没有考证,但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学校,有好的设施故然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氛围,老师教得自由,学生学得自由,以此激发思考、激发创见。
    上世纪的教学就如此开放,反观我们现在的教学体系,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读书写文章就先学三段式,总分或者总分总。数学就学老师教的规律,至于为什么是这个规律,怎么发现这个规律不在我们的学习范围。小伙子呢,形式上学校是灵活了许多,各种社团各种兴趣课,但从整体上、从根本上还是死记硬背的多一些。我看学而思的数学,老师就是把公式或者模型硬教给孩子,让孩子解题套公式。对于语言确实需要大量的阅读大量的写,但如果一直这样过度强调记、背、算,只会固化孩子的思维,而这些固化的东西迟早会被人工智能、机器取代。所以还是希望学校、老师、家长共同努力,学数学呢不仅教公式,还可以多去研讨一下公式背后的原理,让孩子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学语文呢,不仅读课内之书,读我们国家的书,中外古今都读读,体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美。只有让他们多接触多体验,才能让孩子们学会思考、学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学会理解自己、理解世界,也才能创造一个新的不一样的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