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800字_读书笔记 《少年维特之烦恼》,看完后回想起这个名字,内心不由自在地嗤笑:少年?烦恼?好吧,“少年”在《诗经》中也许有“青少年儿童之统称”的意思,那烦恼呢?把自己带入维特的视角,这哪是烦恼?这是痛苦,关乎生死存亡、世界意义的压迫般的痛苦。但,用“烦恼”也对,结尾不是明明白白地写着“没有任何一个教士来为维特送行”吗?这只是烦恼,一个在德国社会激不起半点水花的多愁善感发了疯般的年轻人烦恼罢了。 一个会画画、博览群书、热爱自然、待人和气、喜爱儿童的青年人,何以落得这般境地?按理说,懂得越多,不是应该越清楚人的局限、对自己能得到的东西认识更全面吗?不,这一切,只需一个能歌善舞、活泼可爱、知书达理、爱谈钢琴的女孩子来打破。 全书历时一年半,只有两个月是维特碰到绿蒂之前的故事。那两个月,他刚从家中跑出,搬到一处鸟语花香、民风淳朴之地,是他短暂的人生比较欢乐的日子吧。但偏不,上帝设置了一个无论如何无法绕开的障碍:绿蒂。他被深深地吸引,在经历最初的悸动后,纠结开始了,因为那个姑娘是有主的。更可笑的是,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之后,维特还和他结下了友谊,维特自己都啼笑皆非地说道:“世上没有比我们三个更荒唐的关系了吧。”他离开过,没用,公使馆无趣的生活和公使的官僚主义作风让他受不住。既然踏破铁鞋无觅处,那就回去吧。但,从前的小朋友走了,喜欢女房东的长工被驱走、一时糊涂杀了人、被判有罪了,连绿蒂都说:“你就不能减少来我们这儿的次数吗?”他有什么办法?啊?德国的精神亡了……大自然发起怒了……莪相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他,就走向了消除自己存在的道路。 这么一个人,大人们会嘲笑他说:再去找一个值得爱的,再觅一处别的地方的工作,难道这么难吗?是啊,维特想过,他这么回应:“这些无趣的人,把自己的人生圈在篱笆里。”我的感情不能抒发,活着和死了有什么区别,呵?以我观物,则我皆着我之色彩。那就带走绿蒂,像普希金、拿破仑一样去和阿尔伯特决斗吧!呵?那维特成了什么人呢?他是有理性的,他纯朴的天性决定了他干不出这种事。那第三种出路就明了了。 维特,他的性格也许自我,但从他书信的这种充满活力的语言来看,他就是对那个时代的反抗。“上层人士们羞于见我,公爵虽然照顾我,但也不能太过忤逆别人的意思。”他爱着艺术、爱着山水、爱着幽静、甚至拥抱孤独,他是个漫游者,他其实是内心脆弱如处女座般的(父亲早逝,青年时代的女友也走了)你不是吗?这样的他,绿蒂才能如他的眼。她是个活泼、负责任、能真正和他对话的人。1771年7月16日,她的钢琴声这么悦耳;1771年9月10日,母亲早逝的她是那么用心地履行本不该落到她身上的责任。然而,她难道没有同时向往两段感情的意思?如同《呼啸山庄》的凯瑟琳一般,绿蒂渴望稳重的感觉,她有了丈夫阿尔伯特;她渴望情感共鸣,她有了维特。“女人总是擅于处理两个爱慕者之间的关系”,维特如是说。我们能指责她吗?不完全能,只是事态失控,已有了自杀之心的维特找上门来,她却不知如何面对,在恍惚之间竟给了维特自杀的工具。绿蒂没那么成熟,维特怪过她:“你岂不是在给我酿造一杯毒酒?”但最后,绿蒂还是回应了爱意,斩断了把维特留在港湾的最后一丝绳索。 还是好好活着吧,我以前也有点把自己的目标定的过高的意思,歌德写这本小说也不是鼓励中二青年们自杀呀,他还写过诗劝我们好好活着呢。和世界和解。喜欢的女孩子如果有主也学学维特吧,不去破坏别人感情,但也千万别把它当成人生的唯一意义。 二 与歌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以他自身的一次“荒谬”的爱情经历为原型的小说,歌德曾在一个小城镇里的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名法官的女儿——名叫夏绿蒂·布夫的女子,并不可遏制的爱上了她,但她是他好友的未婚妻,对于这份无法拥在怀里的爱,他感到异常痛苦,曾几度想自杀以求解脱,最后他只好不辞而别,离开了那个让他痛苦不已的小城镇;后来又得知自己的一个朋友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情感和遭遇让他深有感触,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在仅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式的情感细腻的悲剧小说。 故事很平淡、简单,年轻的维特因为要替母亲和姑妈交涉遗产的分配问题而来到了一个小城镇,并被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所深深吸引,心情愉悦而宁静,后来在一个舞会上认识了司法官S的女儿绿蒂,并被她的美貌与优雅的谈吐举止所深深吸引,不可遏制的爱上了她,尽管她早已跟阿尔伯特定婚,后来他和阿尔伯特成了朋友,此时维特已陷入了尴尬痛苦的境地,于是他毅然离开,以求在事业上得到解脱,但是污浊的社会环境与鄙陋的人情世态让他倍受压抑与苦闷,同时对绿蒂的思念也越发深切,于是他又回到了绿蒂所在的那个小城镇,此时绿蒂已和阿尔伯特结婚,他热烈的情感无处寄托,痛苦并慢慢衍生了绝望,他决定以死殉情,于是他用向阿尔伯特的手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中。 据说当时这部小说出版后,有许多和维特迹遇相仿的人因看了这部书而自杀,因此我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打开了这本书。小说用日记与书信体写成的,这种体裁充分而鲜明的让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摆上了纸面,我们读着读着,会感觉到自己就是维特的倾诉对象威廉,仿佛维特就坐在我们面前,向我们一诉忠肠,我们的心境会随着他的讲述而起伏,当然现在的我们读完这本小说后,也许会因维特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产生的绝望感到不解,我们生活中那些爱来爱去爱个没完没了的歌曲和电影太过于泛滥了。 维特的绝望与痛苦,一方面来源于与社会传统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却是维特个人的性格使然。维特是狂飚突进运动时代的一个形象,体现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他渴望自由,张扬自我,却又处在一个到处是传统束缚与精神桎梏的社会,这促矛盾冲突让他感到痛苦与绝望,却又无力对产生这种痛苦的社会做出过于实质性的反抗,他是一个生活中的弱者,同时又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绿蒂对他来说,她就是自然、质朴和美的化身,是他的精神寄居,逃避现实的避难所,但这份情感在面对她与阿尔伯特时却找不到方向。他的自杀是一种精神反抗,宣告了他同这个社会的决裂,控诉了这样一个社会对他这样的青年人的压抑与窒息。 维特是悲哀的,他的自杀是一个悲剧,即使他活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他也依旧会是这样一个悲剧,这是他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强烈背离而衍生的性格使然,他是一个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看着这个现实世界的一切并渴望它和自己的精神世界重合的人,这注定了他的悲剧性;他对绿蒂的情感,也过多的倾向于他的精神想象,如果最后绿蒂跟他在一起,也许(或者可以说是一定)也会发现她其实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美好(也许我们应该庆幸这一点,绿蒂一直到最后在他心中依旧是美好的);他无法立足于这个社会,死后也不能以基督徒的方式安葬在教堂墓地,他在活着的时候是孤独的,死后也依旧孤独。 最后还是那句话,维特他是一个社会生活中的弱者,精神上的强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