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观后感 >

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http://www.newdu.com 2019-03-19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观后感一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10月17日起开播。片中拍摄了40多个典型案例,采访了7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纪检干部以及10余位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案件当事人现身说法,穿插办案人员、专家学者的讲述和分析,剖析典型案例,讲述鲜活的监督执纪故事,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观后使人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应该推进到什么阶段。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向人民作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立下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军令状”。4年来,我们党从转变作风入手,通过反腐败发力,用制度作保障,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醒全党,“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
    从转变作风入手,中央以上率下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永远在路上》以习近平总书记出京调研轻车简行,不封路、不清场为例,讲述了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党中央率先垂范、勇于担当,全党上下认真贯彻落实,有力促进党风政风转变的良好局面。但是必须看到,“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打折扣、搞变通的现象仍然不时发生。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无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依然我行我素,直到最终底线失守。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来表达加强工作作风建设的决心和态度。要推动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一方面必须做好警示教育,告诫全体党员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严肃的政治纪律,触犯了就要受到严肃查处;另一方面要坚持抓住“关键少数”,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自上而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使正风肃纪扎实推进,清廉节俭蔚然成风。
    反腐败发力,“四种形态”转变执纪理念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反腐问题上寸步不让,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力求使反腐“上无禁区、下无死角、外无后路”,“凡腐必反,除恶务尽”。然而,惩治的目的还在于预防,《永远在路上》专题片中介绍的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令人印象深刻。“常态”、“大多数”、“少数”、“极极少数”这四种监督执纪形态,是对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科学总结,纪检部门在工作中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一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就要介入,根据执纪对象的问题严重程度对症下药,从谈话函询到轻处分、重处分、立案审查,构建了全面立体化的监督执纪模式,更加具体地适应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需要。
    反腐倡廉建设永远在路上。“四种形态”是监督执纪理念的重要创新和转变,不仅强调了监督执纪的整体化,更加突出了监督执纪的常态化。只有面对腐败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坚持“抓早、抓小、抓常、抓长”,才能让群众更多感受到正风反腐的实际成果,筑牢党执政的根基。
    制度作保障,扎牢权力的笼子
    《永远在路上》专题片中例举的多个案件中可以看出,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执掌权力者没有足够的自律,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反腐败需要标本兼治,而治本的关键,就在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用刚性的硬标准和硬规则约束党员干部,使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制度建设永远在路上。制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系统的周延性,更在于对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实现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真正用制度扎牢扎紧扎密权力的笼子,让权力规范透明运行;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制度执行力,使党员干部主动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用制度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言行,做到少犯错、不犯错,防患于未然。
    锻造审计铁军,发挥反腐“利剑”作用
    党的建设,归根到底是队伍的建设。审计署党组始终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出要努力打造忠诚、干净、尽职、担当的审计铁军。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更加要求审计机关从思想建设、能力建设和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着手,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优、纪律严的审计铁军。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一是加强思想建设,强化党性修养。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不断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每一名党员、每一名审计干部必须坚守的初心。要教育引导审计干部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守“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自觉加强理论修养、思想修养和党性修养,做到辨迷雾、顶压力、抗干扰、敢亮剑,努力打造一支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审计铁军。
    二是提升履职能力,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要教育引导审计干部充分认识审计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和保障这一基本定位和职能作用,在审计工作中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在审计工作中,倡导置身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思考问题、反映问题、处理问题,鼓励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技术方法,切实提升审计人员的案件查办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信息化审计能力,全面适应审计新常态,努力打造一支履职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审计铁军。
    
    三是构建廉政防火墙,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当前,审计工作节奏快、强度大、项目涉及行业多,审计廉政建设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只有探索出灵活管用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才能真正在审计一线构建起廉政防火墙。结合审计工作进度,有针对性地做好廉政检查和廉政提醒,及时揭示和解决潜在问题和风险隐患;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动态分析廉政建设形势,锁定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重点项目,提高廉政教育的针对性、预防性和实效性;探索总结审计现场重点问题处理要点等指导性手册,便于审计人员结合实际情况辨识廉政风险点,更加有效地规范审计行为,努力打造一支廉洁自律、风清气正的审计铁军。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观后感二
    《永远在路上》大型专题片一开播,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这表明了我们党敢于揭丑亮丑,敢于拿起亮剑出鞘,敢于披露高官贪腐细节,敢于自我反省的魄力和勇气,彰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深刻反思和高度自信。我连看两遍《永远在路上》,深受教育和启迪。作为党的基层干部,做好自律就是要做到慎独、慎微、慎初,同时要加强制度、党纪、政纪和法律的约束,做到恪守底线,不越红线,保持党员的政治本色和做人底色。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首先,做好自律要做到“慎独”。“慎独”最早出自《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不要因为是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而放松自我要求,也不要因为是细小的事情而不拘小节,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用它来检点自己的言行。即使一个人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要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换句话说,即使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情况下,也不越红线,坚决恪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慎独”是指人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无欲则刚,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能无为,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甚至无所不为,才能坦然面对一切世间沉浮荣枯。我们的内心世界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当我们在无拘无束、无人管制、无人知晓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放纵的情绪和侥幸的心理,这种巨大的内在力量,很有可能会驱使我们为所欲为、胡作非为。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他修养是否高深的时候;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他立场是否坚定的时候;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他能力是否强大的时候;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他是否内心树立了“铜墙铁壁”的时候。“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我们抵御形形色色的诱惑,防范各色各样的“糖衣炮弹”。“慎独”是一条忠犬,可帮你避开处处陷阱,躲开种种是非;“慎独”是一剂良方,可使你内心清爽、外形昂然。对我们而言,无论是对前程、对事业,无论是是对自己、对家人亲朋,无论是对时下、对将来,“慎独”都是十分必要的,一刻都不可疏忽。我们时刻都要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所谓清醒,也就是“慎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往往掌握一定的权力,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就将“慎独”作为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他说;“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党员干部都要努力做到“慎独”,时刻反躬自省,像曾子一样,“吾日三省吾身”,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洁身自好,存正祛邪,注重修身养德,增强防腐拒变的“免疫力”。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其次,做好自律要做到“慎微”。《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汉书·董仲舒传》:“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意为:圣人谨小慎微,行为举动适合时宜。即认真重视和正确处置细小的事情,谨慎及于细微之处。慎微,要正确识“小”,要管得住“小”,要自纠“恶小”,要勤为善“小”。正如刘备在《遗诏》中告诫其子刘禅所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慎微,要正确识“小”。党员领导干部严于自律,加强修养,小处不可随便,坚持从小事做起,并在持之以恒的积累中,日臻完善。慎微,要管得住“小”。管住爱好,要好自为之,能克制,把握度,特别对投其所好者,要有警惕防范,才能不被爱好所害,就不会被赖昌星之流所谓的“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领导没爱好”所害,贻误事业,祸害党国,自毁前程。慎微,要自纠“恶小”。“恶小”即小缺点、小错误。防止犯大错误,就要从自觉纠正小缺点、小错误做起。俗谚说:“金钱如粪土,气节胜黄金。”清朝张伯行曾言:“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一方面,贪占公家小便宜,使人失去了气节和人格,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它会促使一些人滑向堕落的深渊。近年来,我国曝光的像周永康、苏荣、白恩培、周本顺、万庆良、李春城等一大批高官的堕落,都是从微小的腐败开始,一步步走入深渊的。慎微,要勤为善“小”。勿以善小而不为。“小事”不小,小事连着大事,尤其是“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事”往往千头万绪,不显山露水,这就要有耐心、恒心、决心和细心,不怕麻烦,不为名利,不怕坐冷板凳,吃得了苦,受得了累,从一件件“小事”、实事做起,努力为民谋利,以做好“小事”为起点,为做大事打基础。
    再次,做好自律要做到“慎初”。唐朝陆贽 《兴元论解姜公辅状》:“夫小者大之渐,微者著之萌,故君子慎初,圣人存戒。”“慎初”就是把住第一次,守住第一关。人都想把握好开始,但当这美好的愿望被破坏后,就可能破罐破摔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是万物之始。一失足成千古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由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初之不慎,是走下坡路的起点。而往往是有了第一次,便一而再、再而三,一发而不可收,最后自己毁掉了自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腐败分子也不是突然间就走向堕落的。作为基层的党员干部,就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强心灵之坝。俗话说,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小时偷针,长大偷金。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一次”既是“缺口”,也是“关口”,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了,往往会“兵败如山倒”;第一道“闸门”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事实证明,党员领导干部违法犯罪无一不是从“第一次”开始,一步步走向深渊的。“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许多人之所以腐化堕落,就是由于有了“第一次”和不能慎独、慎微、慎初,而一步步滑下去的。几乎所有的腐败分子的堕落,都是从第一次微腐败行为开始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演化,酿成大错,并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的。
    慎独、慎微、慎初的要求,是个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君子们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为官者,以三慎为尺,可量其身;为民者,以三慎为尺,可量其心。君子修身养神,以三慎自修,努力做正人君子,绝不做伪君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君子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做到心中自有天地,不为外物所欺,不为外界所惑,不为外人所动,听从自己的内心呼唤,做到慎独、慎微、慎初,恪守底线,不越红线,保持底色。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最后,关键要加强他律约束。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到了慎独、慎微、慎初,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客观上看,我国历朝历代提倡人治,推行“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吏治时好时坏,往往开国时吏治较好,政治较为清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吏治逐步放松,政治日趋腐败,终致名不聊生,揭竿而起,改朝换代。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国家治理仅靠官员的个人自律是行不通的。人是最复杂的最高等动物,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光靠自律是远远不够,也往往是靠不住的。正是因为人有思想,所以人就往往容易受到心理、情绪、爱好等因素的不良影响,难以做到始终如一,自始至终坚持客观、公正、公平、正义。正如原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说所,“自己小时吃了很多苦,从小就痛恨腐败分子,没想到自己到成了腐败分子”,极具讽刺意味。反腐倡廉除靠自律外,更要靠制度、党纪、政纪和法律的约束,让广大干部自觉接受社会、群众和干职工的监督。电视片中,堕落的中纪委原中纪委第四纪检监察室原主任魏健,查办过薄熙来等要案,自己受贿数千万,令人震惊。当欲望和权力相遇,魏健本应有的基本认知完全被欲望蒙蔽,从一名审查他人的执纪监督者,逐步演变成贪腐分子和被审查对象。在被带走调查后,魏健一夜白头。“后期我也不是没想过有危险的,只是那时候麻木了,再一个也是觉得,中纪委这地方,谁查中纪委啊?真是这种心态在里边,现在想起来是锥心之痛。”魏健这样说。可见,没有他律的约束,任何人的自律都是很难靠得住的,都有可能腐败堕落,甚至走上一条不归路。从人类社会来看,国家治理和反腐倡廉一定要实现从人治向法治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第一层要着力完善和落实不敢腐的制度和法律。第二层要着力完善和落实不能腐的制度和法律。第三层要着力完善和落实不想腐的制度和法律。“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习近平总书记在片中已给出了答案。“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情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铿锵有力,这是党对人民的承诺、对世界的宣誓。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和将来时。我们只有从制度上建立并完善了拒腐防变的坚实的“万里长城”,始终坚持自律和他律的双向约束,始终保持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始终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才能真正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国家也才能够长治久安。
    总之,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律和他律的双重约束,不忘初心,铭记本心,坚守责任,恪守本分,继续前进,以“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坚定不移地反腐惩恶,建立清明的政治生态,做党规党纪和法律的忠实拥护者、监督者和践行者。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