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麦田守望少年

http://www.newdu.com 2019-03-18 解放日报   晓雯 参加讨论

    人都是从少年走过来的,所以就有很多的少年读过《麦田里的守望者》,并因为这本书而发生了一些或大或小的改变。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J.D.塞林格(1919—201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从小聪慧却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中学辍学后被父母送往军事学院就读,后又有几次大学就读经历,却都以退学告终。在哥伦比亚大学夜校部就读期间,其写作才华被良师发现,助其发表了数篇短篇小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断写作,应征入伍,参加过诺曼底登陆与犹他海滩战役,后又从事战时反间谍工作。
    1948年,遭受多次退稿后,其备受好评的短篇《抓香蕉鱼最好的日子》在《纽约客》上发表,此后又在该刊上发表多篇作品。195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大获成功,成为美国文学经典,后又陆续出版了短篇集《九故事》、中短篇故事集《弗兰妮与祖伊》,以及中篇集《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近期,译林出版社集中出版了塞林格的这些作品。其中《麦田里的守望者》,采用了翻译家孙仲旭的译本,正是本书指引他走上翻译之路。
    《九故事》收录了塞林格在《纽约客》上发表的九个短篇故事,每个故事自成一体,又互相关照,写出了塞林格眼中战后的一代年轻人之“爱与污秽”。故事中有纯真绝望的青年,有早慧困惑的儿童,有奋力融入孩子内心的母亲……塞林格让笔下的那些年轻人、孩子们还有不成熟的成人们,经历绝望与疯狂,从而展现爱与美在现实中的闪现与困境,揭示世俗人际关系对人的牵绊与拖累,诉说对人生的领悟,探索与追求灵魂的解脱。这九个短篇故事的影响不亚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亦为塞林格的巅峰之作,堪称美国文学艺术的典范。
    《弗兰妮与祖伊》是塞林格继《麦田里的守望者》《九故事》之后出版的第三部作品,由《弗兰妮》与《祖伊》这两个相互有关联的中短篇小说组成。不同于《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那种青春的迷惘,《弗兰妮与祖伊》转向了更为深刻的关于信仰的探讨。主人公弗兰妮和祖伊同为塞林格构筑的格拉斯家族成员。弗兰妮愤世嫉俗,将内心虔诚地寄托于宗教信仰,却导致精神崩溃瘫倒在家中。哥哥祖伊苦口婆心地加以规劝,终于在对宗教和信仰的阐释中得以超脱,终达内心的平和。小说在对话中展开,百转千回中推向高潮,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在《九故事》的开篇《抓香蕉鱼最好的日子》里,西摩开枪自杀,留给读者无尽的悬念:西摩为什么自杀?答案在《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中。这部作品于1963年结集出版,包括《抬高房梁,木匠们》与《西摩:小传》两个中篇,以西摩的二弟巴蒂为叙述者,讲述“格拉斯家族”的轶闻,回顾西摩生前的种种往事。这是塞林格最后一篇中篇结集,此后他日益远离媒体,在乡间度过余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