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这本书的外包装和《圣经》接近。作者设计和总结了一系列的生活和工作原则,把如何实现目标(成功)进行了细化。简而言之,通往成功的捷径就是周而复始的试错、学习、提高的过程。 原则 这本书共550页(译本),里面总结了很多的道理、原则,那么哪一条最重要?现阶段,M同学印象最深刻的是: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如何实现极度开放头脑? 第一步,认识到头脑中有“两个你”。第一个是穿着兽皮裙子、野人形象的你,这位仁兄自我保护意识极强,情绪化严重,依靠本能(动物性)做出判断;第二个是重视逻辑和道理的你,“二号”形象可塑性强,可不断变化和成长,有的阶段是抱着书籍的学生形象,有的阶段是手拿羽扇的睿智达者。众人意见相左时,“野人”把不同的意见视为攻击,导致你愤怒和反击对方;“二号”会分析对方的逻辑,找出合理点和最优方案。这里最优方案,不应该是你能做出的最佳方案,而是这个事情的最佳方案,无论是自己提出还是其他人提出。 第二步,练习头脑开放,可通过不同手段,让第二个你成长。相关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利用和挑战痛苦——卡尔·荣格所说:“人需要困难,这对健康来说是必须的”,突破极限的过程是痛苦的,收获也明显,练习得越多,能力也就越强;比如冥想练习——帮助你从高层次看问题,从慢镜头中发现问题;再比如认识思维盲点——开车司机需要注意那个视觉盲点,而思维认知也有盲点,可以花时间记录下哪些方面/领域别人看到而自己看不到的东西,避免在自己做重大决定时,承受过大风险。 痛苦+反思=进步 第三步,理解“君子和而不同”(这是孔子说的)。人与人不仅仅有生理体征的不同(高矮、胖瘦),也有因大脑差异而产生的的不同心理能力。因为大脑的运转方式不同,人的认知也是各不相同,同一事件的不同决策意见,在对方看来,你的决策很离谱,同样你也会觉得他们的离谱。理性的处理方式就是从深层次的理解人与人的不同,相互理解,客观分析事物。 何种程度,才是极度? 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的定义是指比一般情况下更开放一些。这个“度”的把握并不十分精确。 从时效性考虑,不必过于精确,需要在“差不多”的层面上理解大部分事情。同时,谨记二八法则,指的是你从20%的信息或努力中得到80%的价值。那么,剩下20%的价值可能需要你80%的努力来获取。当你把精力放在有限的边际收益时,可能会忽略其他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决策层面,不要做完美主义者。 事实上,完美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它是一个目标,不断去靠近的彼岸。如果一个人假装完美,枉顾自身的缺点,就失去了进步的可能性,进而走向衰落。 瑞·达利欧《原则》在金融危机那段时间很火,只听过书名,一直没接触。直到最近全景网组织书评活动,才找来认真品读。 书中作者提及“我真的一头扎进了牲畜、肉类、粮食和油料种子市场中。我喜欢这些东西,因为它们是有形的,与股票相比,人们对其价值的认识比较不容易出现扭曲。”说实话,我觉得这句话太贴合自己了。我也在国内畜牧龙头工作,基本每天就是接触畜禽生产以及上游的饲料行业、下游的肉类及肉制品行业,那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很切实体会。 比起作者在美国名校的求学生涯,而我只是勉强进入国内普通非211、985的一本院校的普通人,虽然自己一直学习了财经专业课程,也接受了全日制科班教育。但由于性格保守,又在2015年股灾中损失了一万多元,所以一直对股票市场保持着敬畏之心。 作者在书中提及的股票交易,在我看来,是可以把市场的股票看做商品的,只不过由于二级市场不断买卖股票,所以这种商品的价格是可以一直保持在过一个过高或过低的水平上。而实体店的肉类工业品和水果摊的苹果、雪梨,都是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商品,价格是实实在在的。但是摸着苹果的心情和看着股票的心情,完全不一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