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李炳银:《鲁国春秋》的当下书写

http://www.newdu.com 2019-03-06 中国作家网 李炳银 参加讨论

    长久以来,人们尊孔承儒,也曾否儒批孔,潮起潮落,风风雨雨。但以史观之,孔子不朽,儒学难绝!儒学强盛的生命力量表现古今少有。作为一门系统的学说,进而上升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延续演进,这样的学说就一定是具有根性的作用和价值了。所以,对创建这个学说的人及其学说生长生存环境的研究追溯和表达,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课题。杨义堂先生长久沉潜于这个研究表达其中,如今成果以《鲁国春秋》呈现于世,是个很不易得到的可喜收获。
    周代的鲁国是孔子的祖国,也是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封国,周公要留在京城辅佐成王,派长子伯禽来这里治理国家,分给了鲁国很多的仪仗、典籍、百官和殷商遗民。伯禽在鲁国用周礼来“变其俗,革其礼”,后世的历代鲁公也沿用周礼,当时的人们就赞赏说“周礼尽在鲁矣”。
    《春秋》是孔子亲自编撰的一部文化典籍,也是孔子最为看重、寄托着自己政治理想的一部书,他“笔则笔,削则削”,“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其微言大义,一字褒贬,令“乱臣贼子惧”,被称为“春秋笔法”。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鲁国春秋》作者杨义堂长期在孔孟之乡济宁市的文化部门工作,而且是只有济宁才有的专门文化部门。他曾经在孔子文化节办公室工作,多年搞祭孔大典活动,在祭孔礼仪上很有研究。后来到中华文化标志城办公室,组织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项目和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活动。对经历了2500年历史风雨的孔子及其儒学,多有研究体会。如今,在习总书记视察曲阜发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号召5周年之后,以这样的形式实现自己的文化研究追求,十分有现实意义!此前,杨义堂已经有《大孔府》《大运河》《抗战救护队》《北游记:苏禄王传》出版,但这部《鲁国春秋》,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是更具有宏大叙事、家国情怀和时代意义的作品,属于重大题材的范畴。
    读《鲁国春秋》,最鲜明突出的感觉是,这是一部有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品,其对于历史的把握应当是靠得住的。其中人物、事件和圣贤的语录都是于史有据的,是深得周公、孔子思想精髓。作者走进中华文化的最深处,又从最深处捧出一串串珍珠,向我们深情讲述孔子和儒家思想赖以产生的大历史,深情讲述中华礼乐文明、德治、仁爱思想的来源和发展。我为作者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感到高兴,或者说,我为今天这个浮躁的环境能出现这么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好作品感到欣慰。我也是受儒学影响很大的人,但对孔子儒学的研究很少。读了《鲁国春秋》,赞赏杨义堂作品在几个方面存在重要价值。
    一、《鲁国春秋》以豪盛之气努力接续孔子《春秋》,再现了整个鲁国的恢弘历史和社会政治状况。孔老夫子所著的《春秋》是一部断代史,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之间,周天子及各诸侯国的大事,这期间,鲁国共有十二位国君在位。而杨义堂的《鲁国春秋》,从伯禽封鲁开始算起到鲁顷公时期的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国荡灭,共有36代鲁公,790多年的历史。作者沿着历史的脉络,按照周族的血脉传承和鲁国国君的世系,中间交织着重大历史人物和事件,一一娓娓道来,非常清晰。特别是后期,鲁国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桓兴起,历代贵族和国君的斗争,也都交代得比较清楚,向我们展现了周代鲁国这样一个贵族民主制国家的全貌。周公和伯禽之后都是贵族,他们都可以上朝堂议政,就是普通的国人,也可以参与国事活动。“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正是民众齐心,一起赶跑作恶多端的执政者庆父。不能拿着奴隶制社会民尽微尘、没有作为的概念套在鲁国历史的头上。走进鲁国,你会发现,这是一个由周公“亲亲”“尚恩”的思想建立的一个东方古老民主制国家,与后来西方的民主政治迥然不同,值得我们好好体察理解、研究和探寻。
    二、《鲁国春秋》从周公到孔子,清楚地勾画了中华礼乐文化兴起和在鲁国传承发展的脉络。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历史源远流长,这个礼的来源就是周公和孔子。周公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元圣”,他从商朝灭亡的“殷鉴”中汲取教训,感觉到敬天事鬼是无济于事的,天必须和民意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敬德保民”才能永享太平。他建立嫡长继承制和分封制,并演示了一套礼乐制度,用礼来形成社会的差别,用乐来促进社会的文化和谐。周公长子伯禽是周朝的大祝,负责祭祀,将这套礼乐制度带到了鲁国,后世的历代鲁公尊周公和伯禽为“先圣”“先君”,都尊崇和传承这套礼乐制度,想法维护这套制度。但是,周公作为国家制度的制定者,他制定的《周礼》其实只是限于官僚制度,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百工,被称为《周官》或《周官经》。五百年之后,孔子作为社会底层的士,他信奉周礼,带领弟子们演习的礼仪,就是《仪礼》,也称《士礼》,已经是民间的礼仪了,这有个礼仪制度逐渐普及和下沉的过程。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不断地阐发和总结孔子礼的思想,形成了《礼记》,又对礼的思想进行形而上的提升,使其包容更加丰富的文化思想内容。这部《鲁国春秋》,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从周公、孔子再到后世弟子们,一以贯之,把中国礼乐文明的历史和传承发展都讲得接近清楚了。
    三、《鲁国春秋》从鲁国大历史来研究孔子,讲清了孔子和儒家思想产生的根源。以往的孔子传记,有的说是天降圣人,出生时有五老捧圣、老虎哺育鹰打扇,有的说孔子是其母野合而生、孔子学无常师,靠个人努力成为圣贤的,这些或真或假的传说,有虔诚颂圣的盲目成分,忽略了孔子成功的外部因素,即鲁国的历史环境。《鲁国春秋》这部书告诉人们,孔子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天时地利的因素,天时是春秋末期,鲁国出现了阳虎之乱,陪臣执国命,让鲁定公和季孙氏看到了底层人士的力量,改变了只有属于伯禽之后的贵族才能当官的历史,开始重用平民出身的孔子,孔子由此登上历史舞台;地利是孔子所在的鲁国,是周代保存周公礼乐最好的国家,经常在周公庙里用八佾舞表演来祭祀周公,演奏的音乐就是上古的《韶乐》《大武》《大夏》等六代乐舞,唱的诗就是《雅》《颂》和各国的《国风》。《尚书》等典籍就藏在宫室里,《鲁春秋》就是鲁国史官记录的历史,文王的《易》、周公的《易象》都在鲁国得到保存。孔子一生栖栖遑遑,周游列国而没有成功,68岁回到鲁国后也不受重用,他带领弟子们编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到他73岁去世,只有短短五年的时间,就编订了儒家的《六经》,如果不是有鲁国的文化基础,他亲自去各国采风,搜集诗歌,编订一卷《诗经》,也是很难完成的。换句话说,正是因为鲁国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孔子抓住了这些文化,又因自己处于离乱而坎坷的环境人生,期望社会有序,百姓安生,故而就有了述而不作,后来即成就了孔子和儒家思想。
    四、《鲁国春秋》讲好故事、塑造人物、渲染气氛,从文学上看也是比较成功的。杨义堂的这部《鲁国春秋》和他之前写的《大孔府》、《大运河》、《抗战救护队》一样,十分注重讲故事,讲引人入胜的故事,许多故事情节紧凑,前后照应,让人不忍释卷,一定要看完这一段才罢休。《左传》中记载了许多有关梦境、卜筮、天道、灾异之事,晋代人据此批评《左传》“其失也巫”,其实,这是当时鲁国政治生活中的现实状况。杨义堂在《鲁国春秋》中就选用了几处,如鲁庄公的弟弟季友出生时,占卜的说,这个孩子很富贵,将在周社和亳社之间执政,如果他这一支消亡了,鲁国也将消亡了。季友长大后,很有主见,巧妙地与庆父进行斗争,担任了僖公时代的执政卿,成为季氏的始祖,等到季氏所建的费国消亡的时候,鲁国也真的灭亡了。再如鲁昭公时期,出现了日食,主对国君不利,季平子看不起国君,不让举行祭祀活动。几只八哥飞到宫廷里做窝,鲁昭公很高兴,但是大臣很害怕,说民间有儿歌“八哥来做窝,国君居乾侯,八哥住宫中,国君住野外”。后来,果然鲁昭公被驱逐,住在晋国边界上的一个叫乾侯的小地方。这不能简单的归为“巫”或者说成是迷信,这是当时人们真实的心理愿望写照。在这部书中,人物有上千个,重要人物也有上百个,作者根据历史上的记载来铺陈故事,许多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例如周公勤奋与忧郁、鲁隐公忠心不二、鲁文公文弱不争;再如文姜的沉沦与救赎、季文子的小心谨慎、季武子的自私自利、东门襄仲的心狠手辣、叔孙豹的风流倜傥,还有子家羁的忠勇刚烈、阳虎的胆大包天,这仿佛就是一幅长长的鲁国人物画廊,让鲁国的历史真的“活起来”。我们从作品中接触认识了这些人,也就更好地理解孔子,理解那些难读的儒家经典。《鲁国春秋》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诗经》中的原诗,“《六经》皆史”,《诗经》中有许多是当时的历史事件真实写照,周公东征中的《渐渐之石》《破斧》,文姜淫乱的《南山》《载驰》,西周灭亡时周赧王吟诵的《黍离》等,信手拈来,比比皆是,作者用这些诗来印证历史,渲染气氛,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令人击节赞赏。
    五、《鲁国春秋》对于推动文化复兴和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春秋》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典籍。为了解释《春秋》,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春秋三传”,并且形成了经学史上蔚为壮观的“春秋学”。其中尊王攘夷、治国安邦的道理,被誉为万世成法。汉代甚至用《春秋》的事例来判案决狱。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现象,凡是《春秋》学兴盛的时候,几乎都是国家强盛、民族团结的“大一统”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做到四个“讲清楚”,即“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鲁国春秋》能回到中华文化的源头,力求讲清楚中国礼乐文化传统和儒家思想的诞生与发展,实属难得。
    习总书记在 2011年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以《春秋》的“大一统”思想来阐述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传统,阐述国家统一的伟大意义。他说:“春秋时期,孔子修订《春秋》,包含‘大一统’思想。到了秦汉时期,‘大一统’已成为当时政治思想领域中的主流。基于这种认识,各族人民都把维护国家统一看作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与责任。”作为今天的作家,从《春秋》纷乱的事件中理清思路,找寻智慧,奉献给这个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时代,对于返本开新、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治国理政、维护国家统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