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元辉在去年12月出版的《历程》是描绘国企职工工作与生活的长篇小说,时间跨越长达40多年,反映了不同时期江南炼化公司建设投产与生产经营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不但以清晰地再现了40多年来国企生产经营的变化和企业职工生活状态的变迁,更完整地讲述了企业在艰难曲折中奋进的故事,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为职工讴歌、为国企正名,更是在为这个伟大的时代立传。 小说一开始从被拆迁棉场的支部书记杨昌祥对未来的慌恐与迷茫入笔,用五斗橱、“三五牌”台钟、锄头、簸箕、咸菜、泡饭等生活场景,平铺式地把1974年人们现实生活的艰难展现了出来,不但把当时人们的传统落后观念及内心恐惧并抵制改革写活了,更真实反映了中国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必然性和迫切性。小说另一个主人公赵宇华是从湖南炼油厂调入,暗示以当时中国的财力与人员素质,想建炼油厂必须依靠国家的支持,集多省之力才能实现目标。如后来写到的龟甲网材料,就是通过事实说明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而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断定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无疑是成功秘诀之一。 小说的主线索就是江南炼油厂从建设到成为中国最大原油加工基地的发展过程,所有内容都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作者也从细节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和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艰难过程,并以宽阔的人性胸怀、绚丽的人生色彩和丰厚坚实的苦难底蕴,在歌颂时代奉献者的同时,奏响了雄浑的改革交响曲。而诸多层次不同、性格迥异的人,不但成就了作品壮阔雄浑的画面,也造就了作品波澜起伏的情节。当然,《历程》是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浪漫主义为主导,其传导出的魅力注定是独特的。讲述的所有故事都是对真善美的热爱与向往,对假恶丑的厌恶与抛弃,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但对党建、对企业的作用进行了客观描述,如杨大业在毕强书记的指导下的成长经历,还对新时代背景下企业文化的作用与建设进行了探究。所以,小说既有引领读者进入美好境界的作用,且让每一位奋斗者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身影或身边人的原型,会有意或无意寻觅到应有的精神内涵。所以说,《历程》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传统精神的传播者,也是当下普通中国人的“精神灯塔”。 《历程》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写国企改革却并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变化,小说中无论是最初建厂、培训、考试、投产、出油等情节,还是后来的加工高价油、加工外来油、兴建化肥工程和乙烯工程等情节,都展现了江南炼化人在经营发展改革创新中,广大职工的精神面貌与现实处境;而有些情节来源于社会热点,呈现了江南炼化人在这个大时代下,各时期探索奋进中所面临的社会藩篱。这些情节写出了江南炼油化工人对企业的忠诚,写出了他们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写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而将普通人作为文学的主人,这既吻合当下时代文学追求的需要,也是推进历史发展的必然角色。可以说,小说在对社会历史必然要求的回应中,体现了时代文学的进步性。 整部小说文字质朴,对白简练、巧妙,这种使用平叙的写法,使国有企业职工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以详尽、细腻的内容呈现在世人面前,使作品的时代特征更加明显,表现力、感染力更强。尤其是作者善于运用歇后语,这种俏皮使得人物性格心理和文化心态越发的典型化,越发的个性化,使作品具有弹性,充满了真实感。 世上珍贵的矿藏必定深埋于地下,而想获得记录时代变迁、人民力量和博大情怀的文学富矿,那就必须深入到最为基层的平实生活中去挖掘。中国有不少来自企业一线工人的知名作家,如蒋子龙、刘庆邦、叶兆言等,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反映现实、推动历史的作品。邹元辉正是寄于敏感性和责任感,以自觉的文学精神,从现实题材中潜心去粗取精,不断打磨,使作品有了积极、阳刚、坚强、自信的风格,有力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有力反驳了文学与时代无关错误论,这正是当下奋进中的中国人民殷切期盼的红色文学。 现实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历史镜鉴的启迪,也注定离不开文学力量的推动。邹元辉在浮躁社会中,以恒心、静心和用心来为国企职工的拼搏精神立传。由衷祝福这部有份量、更厚重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国企改革,了解我们走过岁月的不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