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写作是对“现在”的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9-02-28 文艺报 谢有顺 参加讨论

    40年是一个不长也不短的时间,如何认识、评价这40年的中国文学,作家如何表达这40年里人的生活处境,是一个既复杂又现实的问题。但在今天的文学研究的谱系里,最迫近、最当下的经验往往最复杂、最难书写,也最不值钱。小说、影视界重历史题材过于重现实题材,学术界也重古典过于重当代。厚古薄今的学术传统一直都在。也不奇怪,当下的经验芜杂、庞大,未经时间淘洗,对它的书写,多数是不会留下痕迹的。
    但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强调。
    一、写作要有当代意识。真正有价值的写作,无论是取何种题材,都必须思考“现在”。没有人有权利蔑视“现在”。持守这个立场,就是一个作家的担当。波德莱尔曾经把能够描绘现代生活的画家称之为英雄。确实,没有对当下、瞬间、此时、偶然的敏感,所谓的永恒,可能就是空洞的。所以,好的作家都是直面和思考“现在”的,当然也包括好的批评家、学者,同样有一个如何思考“现在”的问题。当年胡适说自己的思想受赫胥黎和杜威影响最大,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则教他“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我想,正是这“顾到当前”的现实感,使胡适成了那个时期中国思想界一个敏锐的触角。钱穆说晚清以来中国文化的衰败,很大原因在于文化成了纸上的文化;而春秋战国时期,能迎来思想的黄金时代,得益于那时的思想有巨大的“现实感”,而不仅流于回忆和空谈。
    切近现实问题,切近当下,永远是新思想和新艺术的源泉。就此而言,作家急需重塑现实感,甚至建立起一种“现在”本体论,以通过思考“现在”来展示自己的写作态度。
    一个对“现在”没有态度的作家,很难赢得世人的尊重。而身处“现在”,如何才能处理好如此迫近、芜杂的当下经验,最为考验一个作家的写作能力。尽管人的主体性可能得用一生来建构,人是什么,只有他所经历的事、走过的路才能说清楚。但文学作为时间的艺术,正是因为意识到了“现在”的绵延之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人类才得以更好地理解在历史的某个特定时刻自己是什么。福柯说:“或许,一切哲学问题中最确定无疑的是现时代的问题,是此时此刻我们是什么的问题。”文学也是如此。不少人都已经意识到,今日的文学略显苍老,尤其是新起的网络文学,虽然是在新的介质上写作,但很多作家在骨子里的观念却是陈旧的,甚至是暮气重重的,说白了,其实就是少了一点少年意识、青年意识,少了一点反抗精神和创造精神。五四前后的先贤之所以精神勃发,就在于梁启超、陈独秀、鲁迅、胡适、郭沫若等人,内心都充满着对青春中国的召唤,他们当年反复思考的正是今天的我们是什么、中国是什么的问题。今天的作家要处理好这么复杂、丰富的当下经验(对于历史的长河而言,40年也不过就是当下、就是现在),更要有一种当代意识,有一种直面“现在”的勇气。
    二、写作是对时间的重新理解。从时间的意义上说,这40年的中国经验作为一个重要的写作主题,不仅是历时性的不是一种经验死去,另外一种经验生长出来,而有可能是几种完全不同的经验叠加在一起、并置在一起。认识到这些经验的复杂构成,生活才会有纵深感,文学的书写才不会表面化、浅薄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