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年画,无画不年。以精巧的刻刀,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时令习俗、世俗生活、传统美德等悉数雕刻,套上酣畅的色彩,精心印制在专属的古法手工纸上,一张看似普通却意味深长的年画就诞生了。“门神”“灶王爷”“福禄寿”“连年有余”“多子多福”……古往今来,一张张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美好追求的年画,会被广大群众张贴在院门、房门、影壁、院墙、屋壁、灶前……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发展到当下,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我国传统年画普遍遭遇到了社会风俗变迁、市场急剧萎缩的困境,一时间,年画品种骤减、传承人队伍萎缩……可正如一位传承人所说,困境不是绝境、压力产生动力,困难倒逼了年画行业发展创新,多年过去,年画也逐渐找到了与古为新、与时俱进的发展途径。 近年来,在尊重和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无论是钟星琳一样的新生代传承人,借助网店、微店、直播等互联网平台,让古老年画以新颖别致的形式走进年轻人的生活;还是像杨柳青画社那样将古老、精彩的年画形象进行多样化的文创产品开发,突破纸张的载体,让“画”更加鲜活起来;还是许多设计师正在进行的年画形象“表情包”设计、年画游戏开发,将年画内涵进行“网言网语”化的表达,与更多年轻人的生活发生“亲密接触”……这些创新性的实践,无疑赋予年画以新灵感和新活力,让年画传播有了新形式新载体。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同时,年画的未来发展也有了更多可以期待的空间。 实际上,各地涌现出的让年画“活起来”的创新实践,也值得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学习和借鉴。非遗的发展从来就是不断吸收时代营养而逐渐丰富自身的过程。随着社会的急遽变迁,以传承人为代表的非遗保护群体,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对非遗进行再创造和创新。只有“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使得更大的群体认识到非遗之美、肯定非遗文化并自觉使用非遗、传承非遗,非遗的价值才能进一步彰显。 当前木版年画的传承创新实践还需要在多个方面继续推进。比如,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尚有欠缺,传承人、设计师等耗费巨大精力创作的新年画作品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与年画传承息息相关的古法造纸、年画刻版等技艺也须得到更大重视,全“传承链条”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均须进一步加大…… 期待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年画能以各种形式重回千家万户,把热闹的春节装点得五彩缤纷,勾勒出未来生活的幸福画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