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万象 >

那些著作等身的中外作家

http://www.newdu.com 2019-01-30 中华读书报 徐鲁 参加讨论

    误会了巴尔扎克
    外国作家们都喜欢在出版的作品扉页或卷首印上一两行或一段“题赠”,有的题赠给亲人、导师、恋人或朋友,也有的题赠给自己所崇拜和追慕的某位遥远的“精神偶像”。例如海明威,他写在《老人与海》上的题赠,就是献给自己的责任编辑的。
    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有“题赠”。他在长篇小说《两个新娘的回忆》(“私人生活场景”之一)扉页上留下了一大段题赠献辞,是献给女作家乔治·桑的。献辞如下:
    亲爱的乔治,拙作的题赠诚不能给您的大名锦上添花,您的大名倒必将以其神奇的辉煌反照拙作;然而,我并非有意借光,也不是故作谦虚。我谨借以证明我们之间的真正的友谊。这友谊在我们外出旅行、天各一方时继续不断,更不因工作繁忙和世情刻薄而稍有淡漠。这种感情无疑是永不变质的。凡拙作所题赠的朋友们的大名,均使我在卷帙浩繁的著述所引起的痛苦中,得到一种愉快,因为拙作问世,无一不伴随痛苦,别的姑且不说,仅我咄咄逼人的多产,就招致多少非难,仿佛我眼前的世界并没有如此丰富似的。乔治,如果后世有哪位专事考证残本孤笈的行家,发现拙作所题赠的大名,尽是一代赫赫伟人,且襟怀高尚,友谊圣洁,堪称时代的英豪,不亦为一大美事么?我岂不能更为这种牢靠的幸福而骄傲,少为总有争议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么?对于认识您的人来说,能自称是您的朋友,实在是一种荣幸,正如敝人有幸,自称是您的朋友。特·巴尔扎克。1840年6月于巴黎。
    撇开对乔治·桑的颂扬
    敬不说,巴尔扎克在这段献辞里还借机发了一点“牢骚”。那就是,许多同行,甚至包括读者,对他那“咄咄逼人的多产”的误解和非难,以至于他只好反唇相讥,说出“仿佛我眼前的世界并没有如此丰富似的”这样的话语。
    巴尔扎克是一位异常多产的作家,一生留下了160多种作品,仅《人间喜剧》就包括长篇、中短篇小说96部,作品里写了2400多个人物,而且是在不到20年的岁月里完成的。这些作品,从各个侧面、全景式地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各阶层的社会生活,被称为了解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而且也成为人类文学史上一座罕见的文学丰碑。
    但是,许多同行和评论家往往只看到了他的高产,甚至总是对他的写作速度能否保证作品的质量心怀狐疑,却对他在这些作品背后所付出的超常劳动量、异于一般作家的耐心视而不见。这对巴尔扎克来说实在有点不公平。他需要利用合适的机会“辩解”一下,包括利用写给乔治·桑的献辞。
    从巴尔扎克的一些传记里,我看到他有一个“创作时间表”:从半夜到第二天中午,一直在写作;也就是说,他一坐就是12个小时,修改稿件和写作;然后,从中午到下午四点,阅读各种报刊杂志;五点用餐,五点半才上床睡觉;到半夜又起床,继续工作。每天的时间安排都是如此循环。
    他的传记作家说:“每过三天,巴尔扎克的墨水瓶就得重新装满一次,并且得用掉十个笔头。”
    巴尔扎克每创作一部作品,总是将原稿和修改稿保存起来,最后装订成一大厚本,作为礼物赠给知心朋友。他大量的手稿也因此得以保存了下来。这些修改稿的数量相当惊人,比如,他每创作了一部200页左右的小说,修改后的稿子就会相当于原稿的十倍以上。他的出版人都熟知,他每写一部,少则修改几遍,多则十五六遍。有时候,他会把出版社排出来的印刷校样修改得面目全非,几乎等于重新写出了一部新作。这也正是巴尔扎克所说的“拙作问世,无一不伴随痛苦”的一个原因吧。
    从这个意义上讲,巴尔扎克不仅无愧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同时也当得起是一位“敬业的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