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马伯庸重说明朝那些事儿

http://www.newdu.com 2019-01-28 深圳商报 刘悠扬 参加讨论

    
    作家马伯庸(受访者供图)
    
    《显微镜下的大明》马伯庸 著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1月
    2018年,38岁的马伯庸迎来了他的“影视元年”。随着小说《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相继被改编成影视剧,他从一个互联网兴起时代混迹论坛的写手,真正蜕变成了作家马伯庸。
    最近,马伯庸的全新明朝历史纪实作品《显微镜下的大明》由中南博集天卷和湖南文艺出版社共同出版。这本新书可以说是马伯庸的“重说明朝那些事儿”,他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了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朝基层政治事件。
    六个事件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记录的都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当遭遇税收不公时,他们如何奋起抗争;当家族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如何从中造假牟利……近日,马伯庸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想要读懂大明,读懂中国古代政治,不可只注目于朝堂,也要听到最底层的故事。
    为了写这部新书,马伯庸翻阅了大量史料,甚至明朝小县城的地方志和公文,将发生在明朝小县城里的案子疏通前因后果。围绕新书创作的幕后故事,马伯庸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未来不会参与任何编剧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去年开始,你的小说被集中改编为影视剧。考虑过自己做编剧吗,或者未来有可能介入影视行业吗?
    马伯庸:我的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三国机密》2018年已经播出了,《古董局中局》现在在腾讯播出,《长安十二时辰》也即将播出。我其实还挺擅长把影视转成文字的,但是却不擅长把文字转成影视,因此不参与任何编剧。
    对于影视剧这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我是觉得该怎么写还怎么写。第一,我本身写作的风格就偏影视,不用刻意去调。第二,当你心里存了什么去做,跟你无意中做,感觉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现在流行写宫斗、宅斗、甜宠,我写不出来,那我就固守在自己这块就行了,只要故事做好,人物做好,改编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影视方看重的永远不是他觉得这个作品特别好拍才拍,还是觉得它内核好,特别适合拍出来,剩下的都是技术性问题。
    我有意写一本冷门书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显微镜下的大明》属于历史纪实,怎么会在影视剧大爆发的时候写一本历史书呢?
    马伯庸:我一直希望在谈到历史的时候,能够把视角放低,眼光不要只放在帝王将相身上,或者就算提到皇帝,最好有一个身份低下、但是人格上跟他平起平坐的形象出来。《显微镜下的大明》来自我翻地方志找到的一堆史料,譬如明代小县城里的案子,前因后果、公文都有,我把它们重新构成一些大家能看懂的纪实文字,像小说,但每一句都有出处。
    我们老是看到帝王将相治理朝政、勾心斗角,老百姓的生活一两句话就带过去了。像书中一个案子,《明实录》上只有一句,但它呈现的老百姓的收入、面临的困难、怎么解决这个困难、怎么从自己阶层出发跟其他利益阶层碰撞……这是真正鲜活的东西,我希望大家能看到古代普通人真正的生活,他们所遵从的规则和道德。
    2018年我有意写一本冷门书,就是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我一条一条去看档案,繁体字的,竖排的,还要搞句读,挺费工夫的事,市场销量不一定好,但我觉得这是有意义的。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你的写作灵感通常来自哪里?
    马伯庸:以《古董局中局》为例,当时阅读了很多考古文献资料后,得到了灵感。在古董鉴定中,青铜器外面有锈,过去是去摸、去看,甚至去舔一下。现在技术先进了,用X光照射金属内部,就能鉴别真伪,我就是从新技术鉴别古董的论文中找到了故事灵感。
    作家不应该是一个职业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你最早从网络起步,有人说你从“写手”变成了“作家”,你如何评价自己?
    马伯庸:首先我是一个作者。其次,以前我还挺想成为学者的,结果论文看多了,和学者接触多了,我发现把一个方面从学术提炼成某种结论和规律,专业和非专业真的差很多。比起知识分子来,我其实就算知道分子。
    未来我想当象牙塔里的学者和普通老百姓之间的桥梁,把学术知识用相对比较轻松的方式讲解给老百姓,借此教化大众、引导他们走向小众。
    我现在觉得作家不是一个身份,作家是一个状态,当你有冲动表达一些东西并且付诸文字,你就是一个作家,当你写完把笔记本合上,你就不是作家了。每个人都有几个瞬间会是作家,作家也不应该是一个职业。很多人没有作家这个身份,但是他们写的东西很好看。
    再扩散到文化领域,作家之外再画一个大圈的话,应该是文化圈。因为我对历史类的、文化类的,尤其是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也做一些研究,也没有给自己限定是个什么身份必须做什么。就像一个作家不可能只读文学类的书,一定是兴趣扩展到更宽的领域,才最后形塑成你的作品。里头是有一个平衡,我尽量往后退一点,可能更舒服一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