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周涛首部长篇小说《西行记》出版问世 创作在新疆,是物归其所

http://www.newdu.com 2019-01-20 深圳特区报 张锐 参加讨论

    
    人物简介 周涛 1946年生人,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祖籍山西,1955年迁居新疆。曾任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一级作家,新疆文联和作协名誉主席。代表作有诗集《神山》《野马群》《周涛十年编》《一个人和新疆:周涛口述自传》,散文集《稀世之鸟》《游牧长城》《兀立荒原》等,1996年,其散文集《中华散文珍藏本·周涛卷》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
    
    2018年的春天,72岁的周涛在自家阁楼上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西行记》,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了大学生姬书藤进入边疆生活的经历,有命运的变迁,也有心灵的成长,描绘了一幅别具一格的边疆图景和人生轨迹。近日,深圳特区报记者对周涛进行了一次远距离的线上访谈,关于人生选择、文学思考,周涛娓娓道来。
    A
    《西行记》出自真实经历和体验
    深圳特区报:您的第一本长篇小说《西行记》是否是您边疆生活的回忆?主人公“姬书藤”身上有您的影子吗?
    周涛:这个长篇小说是我七十岁时的一次尝试,写了年轻时初入社会的难忘往事。小说原来的标题是《混沌初开》,给了《当代》,临发表之前忽然转念一想,改为《西行记》了。当然写的是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谁会没事专门去写别人呢?郁达夫曾说过,一切的文学都是作者的自供状,无非是藏得深些浅些罢了,姬书藤的身上有我的影子。
    深圳特区报:小说的时间发生在1972年到1980年间,这一时间段您在新疆有怎样的所见、所思、所想?
    周涛:为什么要写这一段时间的事情呢?因为这是我生活中最不堪的、最痛苦也是最难忘的一段时间,人生的走麦城。人就是这样吧,饥饿比美食印象深刻,抗御打击比取得成功更难忘怀。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一盆面,四十多年的岁月是流水,以水和面揉成面团,这团面就是《西行记》。不知道是不是把面揉得匀了、有些劲道了。
    深圳特区报:小说中并没有书写过多的人物,其中几个代表性人物表现了当时怎样的人群状态?
    周涛:书中的人物都是熟悉的人,主人公姬书藤是一个文艺青年,就是今天说的文青吧。成志敏代表着政治人,哈皮是一个迅速适应环境变化而又顺利通过各级的官员,司马义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维吾尔族干部,庄延算是一个红二代吧,王镰是个典型知识分子类型的人。总之在那个时候的社会环境,姫书藤这种文学青年不懂社会,处处碰壁。人在社会中本来各有不同、各有用处,不同的人才会构建出完整的社会。那时候就是“一种树”“一种花”,有些单调。
    深圳特区报:《西行记》小说的结尾设置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周涛:这个结尾的故事是后来补充的,发表时不是这样。一个在新疆当兵转业到广州的老朋友提出问题,认为好像是没写完呢,为什么不把文远之的事情写进去?我觉得这意见确实不错,所以才补写了好几节,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B
    定居新疆、投身创作,一切正是“物归其所”
    深圳特区报:初到新疆时您是怎样的心情和状态?定居新疆、创作在新疆的原因是什么?
    周涛:祖籍是山西,但还是从北京去的新疆。1949年到北京,1955年去新疆,小时候没有什么感觉。书中有个姬书藤给屈铭先生看稿子的片段,那个稿子就是写的西行新疆的心情。迁徙是一种命运的改变,它不是个人的选择,一旦发生,很难再有机会去改变。不像今天的北漂一族了,今天的人生有很多选择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
    深圳特区报:有文章写道:“离开喀什的周涛,如同《西行记》中的姬书藤,你怎样回忆这段时光?
    周涛:从北京到新疆,西行八千里,从乌鲁木齐到喀什,又是西行三千里了。一辈子都是西行,这个大概就是命运吧!山西是西,新疆更是西,喀什就是西出阳关、西至国境了。已经把乌鲁木齐当作自己的家乡了,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乡。
    深圳特区报:能否聊聊您丰富人生每一个阶段的抉择?
    周涛:14岁那年入选自治区专业乒乓球队,小时候喜欢运动,踼足球,打乒乓球,身体素质还可以。后来到了北京、南京冬训,干了一年专业。对一个少年来说开阔了眼界,也锻练了意志品质,打下了基础。后来接着上学,语文成绩可以,数理化不行。直到进入文艺创作室,这才算进对了门。这时候已经三十三岁了,再也没有改变人生轨迹的问题了,一杆子插到底,直到退休。三十六年的文学生涯,出了五十多本书,获得了一些奖,正是物归其所。
    深圳特区报:您的创作从诗歌、散文,进入小说领域,文学于您而言扮演怎样的角色?
    周涛:我这一生看起来就是文学的一生,年轻的时候写诗写了二十多年,直到四十岁时得了全国奖。然后毫无留恋,弃诗而去改写散文,散文又是二十多年,也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本来也算过得去了吧,不料七十岁时又动了写一个长篇小说的念头。这不是文学的一生吗?文学三个主要文类,一个一个试过一次,一辈子就快用完了。我说过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看来正是这样子吧。
    C
    周涛,不仅是“狷狂”
    深圳特区报:有媒体形容您“宿命狷狂”“纵情傲物”,您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
    周涛:《南方人物周刊》的邓郁女士采访了我,写了题为《宿命狷狂》的长文。狷狂二字看起来不那么好看,好像是一种什么野生动物似的,刺猬或者狐狼?其实意思是不坏的。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这不正是现今社会最好的、也是最缺少的品格吗?当然我还不仅是这样,我还有率真、坚韧不拔、特立独行、坦诚谦虛、心地善良的优点,狷狂只是一部分而已。
    你说人为什么要当作家呢?一个原因就是作家可能会生出更多的孩子。每一部新书都是他的孩子,男孩或女孩。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注入的心血、能量和基因,出版社是它们的产房,编辑是接生护士,它们也是诞生。诞生之前,作者的期待是和父母一样的感觉,诞生之后,作者的呵护与关爱也不亚于任何父母。它们也许只是普通的孩子,不被看好,束之高阁、冷藏于图书馆和书店。但是作者还是对它抱有希望和不灭的幻想。作者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孩子,希望它们不是残疾儿童而是不朽的生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