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经年共月话当年——读钟桂松“湖畔丛书”

http://www.newdu.com 2019-01-15 国学网 叶云虹 参加讨论

    
    “湖畔丛书” 钟桂松 著 黄山书社
    钟桂松先生是浙江桐乡人,桐乡位于杭州市西北50公里处,乃鱼米之乡、名人荟萃之地。这一方水土哺育了茅盾、丰子恺、陆费逵、钱君匋、徐肖冰等文化大家。钟先生长期从事桐乡籍文化名人的研究工作,知识渊博、待人和善。笔者曾有缘面见钟先生两次,一次是在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会上,钟先生曾是副会长,现场做了《茅盾与生活书店关系初探》的学术发言,其史料之丰富、视角之新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次,是受吾师李玲委托,转交丁帆先生的新书给钟桂松先生,钟先生甚是客气,赠我数本研究茅盾、丰子恺、钱君匋的专著,并在扉页写上赠语,盖上他的印章。钟先生题写的字是神采斐然的行书,颇具张力又寓于法度之中,看起来钟先生也是书法行家,文和字,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钟先生在茅盾研究领域已经深耕40余年,是茅盾研究方面的专家,成就颇丰,已出版了20本著作。钟先生对丰子恺亦情有独钟,相关著作也已出版多本,在钱君匋、陈学昭、徐肖冰、沈泽民等文化人研究方面亦颇有建树,也有专著问世。近年来,钟先生依然笔耕不辍,将研究视野从桐乡籍文化名人扩大到整个现代文学领域,在大量阅读挖掘大师作品和史料的基础上,采撷大师们工作生活的烦心事、开心事,发现大师们生活化、世俗化的一面,汇集成一卷卷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篇章,它们分别是《茅盾:却忆清凉山下路》《丰子恺:水光山色与人亲》《在湖畔与大师相遇》,构成一套“湖畔丛书”,近日由黄山书社出版。
    读完三册“湖畔丛书”,有以下几个特点让我印象深刻。
    广泛的史料搜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相统一。湖畔丛书以西湖为圆心,勾勒出近百年来桐乡籍乃至浙江籍文化大师名人的群像,书中提及的文化名人,除了茅盾、丰子恺,还有胡适、鲁迅、陆费逵、谭建丞、陆文夫、徐肖冰、刘承幹、陈学昭、梁实秋、沈苇窗、巴金、钱君匋等人,其研究人物之丰富、搜集史料之广泛、治学态度之严谨,让人叹为观止。以茅盾研究为例,钟桂松先生不仅熟读茅盾的文学作品,深入研究茅盾相关的论文,还经常实地调查访问获得第一手资料信息。在上世纪80年代,交通和信息不发达,有关茅盾的书不容易买到,他便直接向作者写信求购,孙中田、叶子铭、邵伯周、庄钟庆、丁尔纲、吴奔星等茅盾研究前辈都给钟先生写过信寄过书,给予指导。钟先生治学态度严谨,对史料的真实性科学性要求很高,多次赴茅盾老家乌镇寻找原始资料,包括去派出所翻档案,去农村查找茅盾母亲的墓地。为了进一步了解茅盾故家的历史资料,在茅盾的儿子韦韬生前,双方交往几十年,为了给研究留下最珍贵的资料,通过书信与韦韬反复确认相关细节。
    钟先生与丰子恺也是同乡,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丰子恺的散文和漫画,他曾经在丰子恺的家乡桐乡县委宣传部工作,直接参与了石门湾缘缘堂的重建,与丰子恺的侄女丰桂先生来往密切,了解到很多关于丰子恺的原始资料。钟先生既善于自己去发掘新资料,也善于吸收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并在广泛的阅读视野中对比同时代其他知识分子的资料,发现研究对象的特别之处。《茅盾:却忆清凉山下路》介绍了很多茅盾的人事交往、社会关系,含有大量茅盾研究的背景资料,涉及茅盾人生道路的浮浮沉沉及家庭生活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让读者在阅读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比如,“茅盾与巴金夫妇的往事”写茅盾与巴金两位文坛巨擘惺惺相惜,友谊从青年持续到晚年;“茅盾与茹志鹃”写茅盾在根本不认识茹志鹃的情况下多次评论她的作品,发现茹志鹃可贵之处,茅盾的评论挽救了茹志鹃这株已经蔫倒的“百合花”;“茅盾和他的儿女”写茅盾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风。
    轻松的人物故事和专业的学术评论相结合。钟桂松先生文采斐然,可以驾驭不同文风,评文专业严谨不缺犀利,写人客观厚道不失尊重,说事轻松有趣不乏温情。在湖畔大师中,钱君匋是很有趣的一位,他接人待物也很有意思,他对上门拜访的客人相当热情,甚至亲自为客人剥糖果,但是钱君匋不请客吃饭,中午吃饭时,指点客人去巷子口饭店自行解决。就是这样在生活上看起来有些“抠”的文化人,晚年却将一生收藏的文物悉数捐献给国家,其胸怀与境界非一般人可达。在文学研究领域,钟先生认为陈学昭的创作成就没有被充分认识到。陈学昭在新中国成立后写过反映江南土地改革的小说《土地》,钟桂松认为整部作品“真实、朴素、自然和亲切”“真实而准确地写出了新解放区农民在土改中表现出来的怀疑、观望,从被动到主动再到积极投入土地改革的心路历程。”但是这部作品并没有引起文学史专家和读者的重视。他还认为,老舍的《猫城记》也值得重新评价,《猫城记》出版后评论界对它评价不高,认为艺术上不尽人意,老舍本人也认为它很糟糕,是失败的作品,虽有自谦成分,但自评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同一时期,国外对《猫城记》热情颇高,美国、苏联、日本的学者都翻译出版过《猫城记》,并给予了充分关注和高度评价。所以,钟桂松先生认为,《猫城记》荒诞的寓言手法、无序的结构空间、不受约束的语言逻辑不同于老舍的其他作品,它在老舍作品中是别具一格的,值得进一步研究。
        散漫的随笔写作和理性的思考感悟相贯通。“湖畔丛书”是钟桂松先生近些年读书随笔结集的三本书,披露了很多珍贵的史料,文章看似散漫,实际饱含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历史人物的责任和担当。钟先生对他笔下的大师充满敬佩之情,每次都能深入人物灵魂深处,为人物发声,体会大师的思想精髓和高尚境界。他与陆文夫、谭建丞、徐肖冰、毕克官等大师亦有交往,书中分别记载了作者与他们交往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互动,从他们致钟桂松先生的书信中也可以看出文人的儒雅、亲切、真诚。
    湖畔大师爱过的情人,写过的诗文,做过的趣事,距离现在已经近百年的时间。隔了百年的岁月回头看,我们看到的不是揭秘式的野史,不是居高临下的批判,而是大师们复杂跌宕而又令人欷歔的一生,西湖边的月亮再圆满,当年看月的人,也早已埋骨青山坡,唯留一湖水,与汝话当年。
    (作者:叶云虹,系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