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你家的腊八粥,抹在果树上了吗?

http://www.newdu.com 2019-01-11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进入腊月,带着归家的迫切,年的气息也愈来愈浓。如何慰劳这一年来的辛勤,准备着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不如从一碗腊八粥开始吧。腊八粥的甜糯,是每个人心中年味的开始,也是无法忘记的家的味道。
     
    对于腊八吃粥的说法有多种版本,不同地域吃粥的习俗也不尽相同,甚至国外也有将一年收获的最后一些谷物当做圣餐来享用的情况,最终不过是为了图一个好彩头。后天就是腊八节了,无论是否有人陪你“立黄昏”、是否有人问你“粥可温”,都要记得给自己来一碗浓浓的热粥啊!
    
     不同版本的传说 
    关于腊八粥的由来,民间也有诸多流传本。一说,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子饥肠辘辘、苦痛难熬,遍搜家里所有米缸、面袋和坛坛罐罐,将剩余颗粒连同一切可食之物加水入锅,才煮了一碗糊粥解饥。从此,他苦思悔恨,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一说,岳飞遭奸臣陷害,被扣军粮,百姓闻讯,户户送去粥饭,岳军混合而食。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以后这个日子,百姓们都要煮腊八粥,怀念岳飞和岳家军。另一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给财主放羊,经常挨饿,一天他发现一个老鼠洞,想抓只老鼠烧熟充饥,便伸手去掏,掏到深处,发现里边有大米、玉米、豆子等老鼠的积粮,他把这些杂粮煮成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后来他当了皇帝,山珍海味吃厌了,腊八这一天想起当年的一锅杂粮粥,就命御厨将五谷杂粮煮粥而食之,并赐名为“腊八粥”。
     
    无论哪种说法,都有祈福之意,古时的春节实际从这一天开始。民谣曰:“腊八,腊八,男孩要炮,姑娘要花。”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了。
     为什么是初八?
    “腊”是古代人们祭祀百神及祖先的一种活动,在商代,每年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称为“腊祭”。因此,人们就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祭这天称为“腊日”。
     
    最初的腊日是不固定的。汉代按“干支纪日”的方法,明确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南北朝时规定十二月初八为腊日。腊日被确定在十二月初八日,与我国盛行的巫术思想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易经·系辞上》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周易正义》云:“此言天地阴阳,自然奇偶之数。”人们赋数字以灵性,以奇数作为阳数,象征天、君、父、男;以偶数为阴数,象征地、母、女等;“八”为最高的单偶数,象征地数;古人认为地承载着世间万物,地中生长的各类物品使人能够享用,这种巫术思想掺糅在人们的祭祀活动中,在古人“报本反始”思想的支配下,非常重视腊祭仪礼中的祭社活动,因此,确定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
     
    腊日除了“腊祭”之外,还有驱除病疫的意义。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史记·陈胜传》有‘腊月’之言,是谓此也。谚云:‘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在寒冬将尽、新春将临之际,击腊鼓以逐疫,是古人对春天易发疫疾,必须早作预防的经验和认识,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
     吃粥也有禁忌 
    腊八节,民间大都流行吃腊八粥的习俗。它的起源多认为是佛教信众感恩于牧羊女给释迦牟尼乳糜。佛教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由此形成了煮食腊八粥的习俗。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其实,煮腊八粥无一定之规,通常用八种粮食,即大米、小米、江米、花生米、核桃仁、红枣、红小豆、黄豆搀合在一起煮粥。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北方沙河风俗,八样粮食必须从八处摊点购买。煮粥时往锅内放入针、线、顶针儿等物(用线穿在一起待煮好粥后,把针线等物捞出来),据说,孩子们吃了这种粥,男孩就会八方进宝,女孩就会心灵手巧。
     
    河北井陉民间有“腊八日不吃糜,孩子老婆乱杆捶”的谚语,糜即是用小米、黄豆、绿豆、红薯、地瓜、花生米、红枣、核桃仁等煮成的粥。人们吃了腊八粥,全家和睦团结,日子旺盛,否则就“乱杆捶”不和睦了。所以,穷人家庭的主妇们往往因陋就简,就仅有的原料顺手拈来,如苞米、高粱米等,也要做腊八粥。腊八粥的煮食争早,多在腊七夜或腊八凌晨煮,黎明时分食之。腊八粥忌迟食,有“不过午”的禁忌,俗信“今年早吃,明年早收”。
     
    河北固安有“谁家灶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的谣谚。冬天的早晨,天寒地冻,雄鸡在歌唱,炊烟袅袅升起,一家人还在沉睡,家庭主妇就把腊八粥煮熟了。这腊八粥里各样谷子彩色缤纷,有红、有黑、有黄、有白、有橙色、还有紫色,米粒谷粒晶莹,果仁飘香,红枣甜美,又浓又稠又热,吃起来暖胃暖身暖心,美味沁人心脾。熬好的粥除了自家食用,还要在邻里之间互相赠送。
    
    在塞外张北,人们还将腊八粥涂于墙壁、门环等处,以禳不详。在京津廊坊、唐山等地吃腊八粥时,也要给家里的禽畜吃,连果树上也要抹一点儿,光绪河北《涿州志》载:“以各样果实,去皮核,入诸色米、豆内,制粥食之。且遍置花木上,次年无虫,且茂艳。”在冀南一带还有腊八粥祝子、催生的俗用。光绪十二年,河北《遵化通志》载:(腊八)“以粥抹在果树上,则多实,或戏贴妇人背上,以祝生子。”这种风俗,当是因腊八粥多以种子、果子煮成,这些包孕着植物生命的谷种、果种,通过接触巫术的诱发,又选择腊祭百神的期日,信能产生通感,使乞子妇女得孕生子。腊八粥能使庄稼早熟,果树多实,在巫术观念中当然也可使人早生早育,反映了自然崇拜的社会转向。
     延伸阅读 
    赋予腊八粥巫术功能的习俗,在欧洲的饮食习俗中也可以看到:如在瑞典的韦姆兰省,农妇用最后一捆谷穗上的谷粒烤出一个女孩形的面包,把这块面包分给全家人吃,这块面包便代表被当做闺女的谷精。在法国的拉帕利斯,收获时人们常用面做一个人形挂在枞树上,由最后一辆收获车辆运载。树和面人都送到镇长家里,保存到葡萄收获完毕以后,然后举行宴会庆祝,镇长把面人切成小块分给大家吃。在另外一些例子里,虽然不把新谷烤成人形的面包,但是吃新谷时举行的隆重仪式就足以表明,新谷是当圣餐吃的,也是当谷精的躯体吃的。
     
    在印度的布鲁岛上,麦子收割完,各氏族的人都聚在一起吃圣餐,每个成员都要捐赠一点新米,这顿饭叫“吃米魂”。这个名称清楚地表明这顿饭的圣餐性质。把收获的最后一些谷物做成的食物当做圣餐吃掉的情况,在日本、印度、巴西、英国等地过去的习俗中都存在。
    



    来源:以上内容摘编自《元曲与民俗(下)》,图片来自网络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