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梦魇》读书笔记1500字: 太平天国史是建国后晚清近代史研究的显学,然而受时代所限,当时的论述(包括教育)往往为意识形态所裹挟,先入为主,突出表象却模糊其本质。近年来的研究,学风渐正,正如恩格斯的名言:“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张鸣教授的这本《天朝梦魇》(重说中国近代史系列的一部),亦从几个不同的层面,切入这场运动并分析其根源,在深入浅出的分析中,解释了其在不经意间对中国近代史的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下略摘其一二,确为学习历史、理解历史提供了别样视角。 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既有必然,也有偶然。天主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是在元朝,直至明末,凭借向中国权贵阶层介绍一些西洋科技成果,才算小有气候,不过,其影响也仅限于士大夫,。由于天主教的教义所限,《圣经》不能翻译,不能让信徒按自己的意愿理解上帝的福音,这显然难以在广大的中国中下阶层获得广泛传播。19世纪,新教进入中国,往往以行医作为传教工具,同时通过对《圣经》的翻译,使之获得更广泛的传播,但毕竟影响有限。或许,对近代中国一次最大的影响,就是恰巧在传教的过程中,遇到了洪秀全,一个屡试不中的半吊子读书人,而当时的洪秀全,又恰巧科举再次受挫,在1833年广州府试的贡院门口,拿到了一本梁亚发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的《劝世良言》。 而如果没有中国地域传统的土客之争,而紫荆山又不那么恰巧的作为广西土客矛盾的突出之地,或许洪秀全和他的拜上帝教,会向清末中国众多的民间教门一样,偏安于广西一隅,逐渐淡忘于江湖。当然,历史没有太多“或许”,一系列的恰巧和偶然之后,太平天国在金田起事了,顺利北上,进入两湖,建都南京,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半个中国,从中我们不禁要感叹“偶然”和“恰巧”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一场诸多“偶然”因素促成的运动,却在不经意间对中国近代史形成了诸多潜移默化影响,为历史洪流提供了意料之外的出口。比如,如下的两个例子,使得我们对太平天国运动增加了一些思考的视角。 天下不幸上海幸,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把上海定为中外通商的五口之一,1844年,英国商行进驻以后,不到10年进出口贸易额已经超过了广州,但其跨越式的发展,迅速成为远东第一商埠,却要归功于太平天国。1853-1860年间,太平军开始进军江浙两省,读书笔记.经济凋敝,大量难民涌进上海的租界,而太平军与洋人之间所谓“教友”的微妙关系,使得太平军错失了占领上海的最佳时机,上海成为战时的绿洲,洋人冒险家蜂拥而至,这座昔日的小县城,成为孤悬于中国的一块资本主义一块飞地,并从此,奠定了其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地位。 间接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萌芽。晚晴的绿营军的腐朽已失去了战斗力,否则也不会任由实际战斗力只有3000人的太平军突围广西,挥师北上,迅速做大。太平军的主要对手是地方武装,其代表是曾国藩的湘军和其学生李鸿章的淮军,为解决军费问题,清廷政府只得默认一些体制外的运行机制。比如,太平军对洋人的天然友好,使得无论是清军控制区,还是太平军控制区,只要挂上洋人的旗帜,商船和贸易活动就依然活跃,这是湘淮军赖已生存的厘金制度得以存在的前提。在上海,海关由洋人管理,关税改革使之逐渐成为稳定的财政来源,支撑了湘军、淮军的现代化。虽然评定太平军后,曾国藩自释兵权,解散湘军,成为中兴名臣的楷模,但李鸿章、左宗棠却没有效仿,从此,督抚有了兵权和财权,晚清的格局就此改变,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先与洋务运动的起步,曾左李张,晚晴四大名臣拥有了兵权与财权,成为推动洋务运动和启迪中国近代工业化萌芽的中坚力量,其实也要间接归功于太平军。 太平天国,本就是一场异常农民暴动,在王朝的末世,兼之西方现代化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具有多重维度、不同深度的影响,尽量从多个视角去理解问题,也应该是我们在读书中需要不断培养的能力。作者:严宁 « 上一篇下一篇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