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张培祥一等奖作文——读卖米有感3000字: 这文章写的内容是什么呢。 大概是这姑娘与弟弟和妈妈挑着米去走几十里路去集市里卖,是为了给患病的爸爸买药。妈妈希望卖1.1一斤。因为米贩子收去之后转手可以卖1.5一斤。但是米贩子压价到1.08,妈妈不肯卖,后来到了下午要散场,又压价到1.05,妈妈更焦虑不肯卖。那最后收市了,1.05也卖不掉。母女三人只得把米又几十里路挑回去。 回去看到卧病的爸爸,妈妈很难过,第二天哪怕1.05也肯卖。当然,她们又要挑几十里路。 那么这个1.08和1.1的差价到底是多少钱呢?这姑娘算过。其实只有3块钱。显然这3块钱对她们很重要,否则就不至于为了3块钱来来回回走几十里山路。 当然,这文章很感人。你要从情感认同,社会批判也可以去写读后感。但我写的维度不是这个。 以下的话很刻薄,也很残忍。受不了的读者,建议读到这里就不要往下继续了。内心冷酷坚硬如石的,你再往下读。 为什么我不写任何同情的内容呢。因为同情没有用。这话很冷酷,但它是事实。 写这文章的姑娘,比我大不了几岁。她写这文章的时代就是2000年附近,如果你今天回头看,是中国最好的时代。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每个人都充满希望,社会矛盾相对今天非常的小。 换句话说。今天,这姑娘已经不在世了。她看不到,可如果她活到今天,看到了。那么我相信,她会更失望。因为一切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了。 这句话不是在批判社会,而是在告诉你一个冰冷的事实。它就是这么烂,始终这么烂,还在继续变更烂,那么你有多少个二十年去等待它“好转”呢? 如果看到这里你还能忍受这种冷酷的语气,那我们来纯粹的分析下这场失败的卖米的原因吧。 第一个问题: 我相信种米很苦。小贩卖1.5。你卖1.1都卖不出去。不公平。但是,这米怎么到肯出1.5的商家手里才是这件事里最富有商业价值的事情。而并非米本身。 小贩从各个农户那里1.05收了去。集中起来只要付一次运费,也许加上成本后是1.3。就可以卖出1.5,净赚2毛。 可是你一个农户。你米少,没法这么低的运费,等你拉到最终的商家手里,也许运费加上去,你已经亏本了。 看清楚么?这是一个事实。不以你的情感为转移的冷酷的事实。 第二个问题: 你说的你的米好,白净,没沙子。这是你的看法。但是,你注意到小贩最后的销售形态是什么?是把所有农户的米收起来,倒在一起,搅和匀称了之后,再卖给最终的商家。 也就是说,你米好,有啥用呢?倒进去了之后,不都在一起么。你的好米,并没有办法让小贩提高他整体最后的售价。也就是说,对他来说,意义不大。 你要知道,现在小贩是你的客户,对他没有意义的事情,就没法体现在价格上。 第三个问题: 时间成本与体力成本都没有计算进去。显然,文章里的妈妈,觉得再苦再累,是不重要的。毒日头晒,长时间等待,都可以忍。只要能赚到3块钱。把几十斤米挑来挑去,也无所谓。 即使她女儿,那个北大的作者在挑回去的路上,摔伤了,妈妈想的第一件事也是心疼米撒了多少,而不是人受伤了没有。但是,实际上。时间是有成本的。读书笔记.你早上赚到的那个钱,和你晚上赚到的那个钱,和你第二天才赚到的那个钱,是不一样的,你越晚拿到的钱,越不值钱。你可以说你理解不了。但是,这改变不了真相。真相就是你越晚卖,为了这事耗费的时间越久,你就要付出更多人的机会成本与资金的时间成本。 何况,人的体力也不是无限的。受伤,受累,体能,判断力都会下降。 与其这么死等,来回挑,受伤,不如想想办法是否有可能在集市上,打打短工,把那3块钱赚到。也比这个决策要强。 第四个问题: 这是一场博弈。就如同《博弈论》里的描述。你来卖米,本身就已经有投资了,你投资的就是你早上起来走了几十里的路,才到达的集市。米饭子他知道你有这个成本的预付出。他就会压价。因为他赌,你不会把米再挑回去。 如果你想赢,实际上取决于什么?取决于当天的供应与采购比。 米贩子来拉米,一定是叫了车的。如果供应不足,卖米的人少。他的车上没装满。那他面临跑空车的成本。他就愿意高价采购。高价所高出的那部分,就是他油价损失的那部分。 但是,如果卖米的人多。他的车上装满了也买不完。那他就会死命的压价。因为反正不会跑空车,自然采购最低的那部分。 你在米市待了一整天,却没有在集市里转一转,去计算车的运量与米市的卖量之间的关系,选择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时机出售。而是一味的赌气等待。这才是最后形成亏损的根本原因。 越到收市,自然越绝望。因为米贩子的车一定是满载了。所以这时候你1.05卖他,他也不收了。因为越往后,他越笃定你会贱卖。因为他笃定你不至于再运回去,亏掉来来去去两头的损失。 当然,夕阳下,无奈的母女三人最后又挑了回去。还摔伤了,撒了不少米。 我知道一个农户的妇女她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也知道哪怕是个那个北大的才女,她也没有这种算计的能力。 但是,这片土地会因为你不适应它,就来适应你么? 我们可以谴责米贩子的无良。你为啥就不能少赚一点呢。不就3块钱嘛,给她就是了。 但是,虽然我没见过米贩子,但我负责任的判断,这二十年来,以至于今后,他们只会越来越“无良”,而不会看了《卖米》就良知发现。我恐怕他们都没功夫看《卖米》,哪怕有功夫刷抖音。 因为未来的趋势是我们国家会采购更多的来自美国的粮食。你卖1.1也许温饱都不可得,但是老美加上运费加上关税不远万里运过来,也许卖8毛,人家都是暴利。 我们可以去谴责政府。但我怀疑他们村委就没钱,指望乡里,乡里估计连教师工资都是拖欠的,哪有钱拨给她们村。为什么呢?因为地方政府欠了四十多万亿,连利息都还不起。省政府在忙着抓人落户,赶紧买房卖地。不抓人落户,地卖不上高价,政府的债务就崩盘了,而要抓人落户,就得开工建设各种地铁,高铁,科技园,CBD,显示未来经济很好。那就得举更大的债。 因此,村里是拿不到钱的。过去是这样,现在更糟糕。未来,呵呵,我相信千年大计,但是,你有命活到一千年以后么? 我非常清楚读者看了《卖米》的怨气在哪里。杜甫写过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说穿了,就是为什么如此的不公。对吧。首先,我认为,绝对的公正真的不存在。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都是生在红旗下,接受的那种教育。 那种教育它天生就告诉你,通过各种伟大的努力,我们已经消灭了阶级,达到了绝对的公正。不信你回忆你从小学到考研的那啥课本,那些思想主义都是教你这个。但等你长大了,发现,我靠,社会和书上说的完全不一样啊。 那就对了。你发现了真相。真相不是社会太糟糕。而是你从小到大被洗脑洗的太过头了。以至于你拿着一个比乌托邦还乌托邦的理论去套用到人类社会了。 如果你有读过我们的历史,如果你有看过外国的现状。你就知道,人类社会从来都不是公平的。有的人生而富有,有的人生而贫穷。一直都是这样。在美国,在日本,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里,一直都是这样。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但一定是非常困难的。而不是误以为的长大了自然会一样。 在西方,教育的高成本让不同阶级的人一开始就分开了。所以大家看不到那么严重的差别。而在国内,其实一直都有阶级的。哪怕是解放后。你会发现城里人和乡下人是不通婚的。否则就没有知情返城的时候那么多的离婚了。所以上一代,上上一代人对阶级的存在是默认的。那什么时候,矛盾爆发的呢?是改革开放之后,当所有人拥入东南沿海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所有的问题让你一下子看到了,现实与教育残留的意识就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 但问题并不在社会,而在于你从小接受的那个什么教育在胡说八道。你首先得把那个胡说八道的教育给扔了,才能弄清楚社会到底怎么回事。等弄清楚了,你就知道我们真正的问题,不是贫富差距悬殊,而是没有建立过最低的保障体系。我们一直在追求最高的时候可以有多高,却从未追求最低的时候可以不要多低。那些好的国度都有巨大的贫富差距,都有阶级,但是他们穿着内裤,他们对下限始终做了兜底。而我们这种不穿内裤裸奔的那啥梦,才导致了很多荒谬的事情,很多悲惨的事情。 当然,你批评他也没什么意思,因为他也不会听。也不会改。所以,还是继续聊聊个人。 我看了张培祥的文章和报道,据说她很喜欢读红楼梦。我也很喜欢读红楼梦。无论是脂评,三家评还是蒋勋评,都看过多遍。 可人生啊,得看你生在哪儿。生在这片土地上,哪怕你生在北京,上海,也得先学博弈论。先学那些和现实生活相关联的“学问”。 也许你不齿,也许你觉得会了这些就是俗人。可是,读过明史么,张居正最擅长的,居然是写青词。(一种拍嘉靖马屁焚烧给神仙看的吹捧文章)。如果一直到最后也掌不了权,也许张神童留在历史上的痕迹就是一个马屁弄臣。与诸葛亮齐名的张先生也得先学会生存。 如果这姑娘能学会些文学之外的世俗的博弈论,或许能熬过这残酷的命运。哪怕她赚了钱跑去大洋彼岸,为人类留下一个才女,也是好事...... 当然,我说的那么多问题,这位才女不懂不是她的错,同为文艺青年,我很难过自己的国家之大,竟然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这个富的流油号称要安天下的G2,竟然养不活一个才女......作者:碧树西风 « 上一篇下一篇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