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天问——《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3000字

http://www.newdu.com 2019-01-09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天问——《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3000字:
    其实我是一直有点畏惧读这部小说的,一是因为陀氏的那种俄罗斯风格很晦涩,很久之前读过《罪与罚》的折磨感印象犹在,另一个是读过内容简介之后总觉得自己能力不够,难以理解和思考这个弑父的故事引发的深刻主题。
    这次开卷纯属偶然,是在网上看见有话题讨论谁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有人回答说道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光是在俄罗斯,纵观世界文学史,能胜过他的也没几个。这话说的颇有点华山论剑兵器谱的意思,我忽然想起这部书还在书架上落着灰等着跟我重逢呢,一下子生出点豪侠之气,深夜扼腕之余,一咬牙一跺脚,两个月起早贪黑对自己下狠手,终于读完了。然后,就觉得不写点文字,真对不起这两个月对自己的折磨。
    我还记得挺清楚,这部书是当年在毕业生摆的地摊上买的,最古老的人民文学版本,边缘都有些磨损破旧,纸张也略微发黄。这种硬壳本垫在哪儿都方便,功能性较强。以我推断,卖书的那位师兄应该也没看过,因为侧面看来书页还是非常紧密。当时的我在师兄看来估计也跟他当初买书时一样,正处于附庸风雅症的爆发阶段,选修过欧美文学史之后一时踌躇满志,要把经典著作一网打尽,读不读的至少要买几本。虽然当时我对陀大师的理解几乎仅限于《空中监狱》里约翰库萨克的那句台词“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只要看它的罪犯就知道了”。
    于是,好像十块还是八块的就拿下了,既为减轻师兄打包的重量略尽了绵薄之力,也满足了自己的小小虚荣,双赢。后来理所当然的,书就在买的前几天翻开过几页,然后就压箱底了。但我与师兄不同的是毕业时没摆地摊,而是把没看过的书都封箱寄回了家。
    
    屈指一算,十七年过去了。我搬了无数次家,这部书也就游历了无数的纸箱和书架,一直没见过主人的天日,以致灰尘仆仆。今日读完,真是惭愧又欣慰呀。
    书归正传,陀氏的书不好读,我上学时读过《罪与罚》,现在想来,除了记得故事简介和圣彼得堡的白夜之外,几乎没有别的了。但那种神经质的印象就此种下了,觉得俄罗斯人民普遍有神经病,还不怎么睡觉。还有就是里面的人名能把读者折磨致死。
    而《卡拉马佐夫兄弟》作为陀氏的晚年大成之作,在弑父的惊世骇俗主线故事之中更是集中了大量的道德诘问和哲学思辨。读这种书,有时候真是力气活,就是看能不能抵挡或者忍受作者的思维之剑,陀氏这样的还往往数剑齐发仿佛置身剑阵,让你喘不过气来,评论家称为“复调”。所以,年轻时不读是好事,就跟读《罪与罚》时的我一样,虽然年轻力壮,但思维脆弱,读后两眼发黑。
    人到中年之后,对世界和生活终于有了一点经验,再读这种书才算是时候。
    其实想想当年是读过一段本书节选的,就是“宗教大法官”那章,即使以当时幼稚有限的视野看来,也被极大的震撼了。当然理解很浅薄,也还有很多困惑。比如对其中上帝的三个故事的理解,陀氏认为那解释了世界上的一切问题的根源。我就很不明白。
    这次全文阅读,有了更多的感受,但也不敢说理解了全部。陀氏的特点是并不负责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他只是展示问题,剖析问题,往往用极精准的思维把问题分析的极为透彻,让你觉得无懈可击,但却无法回答。也许他也认为思考的过程比答案更有意义。
    本书的核心是道德和上帝的问题。在我们这个宗教感弱的世俗国家,可能很难想象东正教徒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也就没法深入感受到失去主宰后的虚无之感。但关于道德和理性的争斗,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和可以思考的。伊凡所谓“什么都可以做”,这是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极端,个人即上帝,也是尼采“上帝死了”的呼应。不同于哲学家们晦涩的思辨,文学家可以把问题展现在具体的事件上拷问人们的良心抉择,还可以同时审视不同选择的人们的结果。
    本书就是如此多线并行的让不同的人分别做出回答。理论家伊凡最后如尼采一般脑膜炎发作疯了,病症或许是巧合,但与他终日思索想要建立个人主义的绝对威权不无关系。实践者斯麦尔佳科夫则自杀身亡,他目不识丁,没有建构高深理论的能力,但却能够借由愤世嫉俗的仇恨感去付诸实践,而仅有仇恨并不能克服他的道德律,伊凡的理论客观上帮助了他,但实践后的折磨仍然是他无法承受的。而口是心非的米卡则在法庭上被判有罪,他是语言上的巨人,把杀人挂在嘴边,但他内心知道自己是无论如何不会去做的,他只是个情绪不稳定的青年人。卡拉马佐夫兄弟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都没逃脱惩罚的命运。只有笃信上帝的阿辽沙始终能够获得心中的安宁,得益于他的某种天生性格上的因素,当然更得益于他的导师佐马西长老的引导。
    作为戏中戏的宗教大法官章节多年后读来仍然最为震撼人心,今天再读耶稣经历的三个故事,我可以解读出物质、奇迹和权势与人类自由的纠缠。纵观历史,自由的枷锁或者说自由所可交换的几乎无外乎这三种。陀氏所谓解释一切世界根源问题,想来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的说的了。比起当年我的粗浅理解偶像崇拜被权势所利用,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可以说仅凭这个章节,这部书就永远不会过时,因为这终极问题永远存在,必将纠缠无数爱思考的人类。另外伊凡与魔鬼的几次交谈也极为复杂深刻。
    即使仅从小说的角度来看,这部书其实也非常精彩。只是在已经习惯快餐的这个时代来看,这书的节奏非常缓慢,读长篇小说最重要的入戏感就比较难获得。可读进去之后会发现许多细节描写非常之丰富,足够描绘一幅完整的俄罗斯风俗画。陀氏要是知道现在我们都是听读书会主讲人直接说干货一本书几小时讲完,估计也会觉得这些细节太多余了。但正是这些细节以及细节支撑起来的一个个人物建立了十九世纪的俄罗斯人民群像:无耻到老毫无情感的父亲,跛脚自卑又对爱情充满幻想的小姑娘,自尊心强到不肯承认自己内心的未婚妻,经历坎坷反复无常又渴望真情的交际花,木讷善良认死理的老仆人,狡诈的乡下客店老板,身无分文只有傲慢的波兰军官,醉汉商人,年轻有为意志坚定的军官,还有在贫病与屈辱中悲惨死去的小男孩,心思细密胆大妄为又早早看透自己的早熟少年。看的过程中我不时有些喟叹,现在也许再也不会有这样的作家深情细致的描绘他的时代了。时代发展至今,小说既已不是主流,现实主义更加渐行渐远。
    陀氏还有一项绝艺,就是对心理的描写,也是开了意识流的风气之先。很多看似不可思议互相矛盾的行为是如何在人的心理层面进行转变的,那种种变化的细微之处的阐述非常生动自然让人信服。比如法庭上双方律师的心理学讲解;未婚妻是如何忽然由竭力辩护突然倒戈指控的;隐藏杀人罪名数十年的官员如何忽然无法抑制的吐露给陌生人,道德律如何微妙的作用于人的心灵,即使他周围的的人们都无法相信,更无法理解。此外对少年心理的种种描写也非常细致,尤其是伊留沙和父亲的种种描写特别让我感动,那些话语真挚而纯粹,无人可以埋怨的悲惨生活让人更加哀伤。
    这部书内容之丰富,一时间我想不到有能与之相比的。关于人性中的善恶,人的心理感情,人的选择理性,人的命运和疑惑等等,可谓辽阔广大。读的过程中,总有许多横生枝节的联想和感觉,读完之后,又颇有点消化不了的肿胀感,这里能够记下来的也是挂一漏万。
    今天我们身处眼花缭乱的新时代,难免不时心旌摇动无所适从。如果能读读这部书,偶尔思索一下终极关怀,得悉世界仍然维系于宗教信仰物质权势理性自由等种种锚定之下,千百年来不曾改变,虽然略显乏味古老难解,但浮云过眼之后的心中清明应该不难获得。作者:过隙余声
    « 上一篇下一篇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