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http://www.newdu.com 2019-01-09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我是在读完《曾国藩的正门与侧面》后到网上随便搜搜,才知道这书原来是一套,共有三本。
    第一本上没有标注“1”,差点让我错过后两本。
    我读书通常是几本不同种类的书一起读,床头、桌上、抽屉、甚至乡下都放着未读完的书。只要手头没事,就摸起来看上几页。所以单本书的阅读进度会很慢,但每年都会读很多书。
    这套书梳理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讲述了曾国藩与家人、朋友、同僚、敌人的关系。作者很少谈感受和议论,而是引用了大量资料和引注,书中很多资料来自于曾国藩的亲笔书信,可信度很高。
    在书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一个有烟火味的曾国藩。该书把曾国藩这一生的挣扎、纠结、冲突、成长都展示了出来,非常难得。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一层对晚清的政治和社会的了解,古今对比,感触良多。
    一、不要迷信曾国藩的治家哲学
    现在流传着一种说法,“曾国藩是治家典范,曾家的后人有出息,全赖这些治家哲学,所以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值得学习。”
    这本书的作者,因为研究曾国藩,接触到一些曾氏后人。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曾氏后人对曾国藩并没有什么印象,甚至在他们的成长年代里,曾国藩是家族耻辱。那些年,曾氏家族里有个默契,互相不提曾国藩。
    原来曾国藩对“天津教案”的处理(曾国藩被人坑了),毁坏了他在民间的良好形象,被人称做“汉奸”“卖国贼”。改革开放之后,曾国藩的形象又逐渐好起来,很多关于曾国藩的东西又浮出水面。
    所以流传的说法并不靠谱,曾氏后人很长一段时间有意跟他划清界限,他们发展不靠曾国藩的治家哲学。
    
    二、曾国藩的治家哲学如何?
    从曾国藩这一辈和下一辈的发展总体情况来看,非常糟糕。
    曾国藩是家中长子,族中长孙,是家族责任最重的一个人。他的弟弟中(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曾国潢当了一辈子乡绅,曾国荃成为封疆大吏,曾国华战死沙场(自己作死),曾国葆病死军营。
    曾国藩的几个儿子中,最大一个夭折,二子儿很有出息成为著名外交家,三儿子虽在数学上有造诣,但却深受科举之害,郁郁早死。几个女儿,除了最小的那一位,其余个个命运凄惨。
    就曾的几个兄弟的人生经历来看,曾国藩的教导没起到作用,只有曾国荃晚年的时候接受了他的部分思想。曾国藩几个女儿的悲惨命运更是与他的教导有直接关系。
    既然是这么个情况,曾国藩的治家处事之道就没有用,甚至是错的?
    这么下结论还是太武断了,让我们稍微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1.当时是乱世。朝廷腐败无能,太平天国烧杀抢掠,搞得天下糜烂。曾国藩常年在外为官(作战),他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分享给家中的其它兄弟和晚辈,只能通过一封封家书(信件)。他不在身边,就无法精确引导,很多思想未必能传达到位,家人有问题,他无法及时修正。
    2.曾国藩一生经历很多打击,几次大彻大悟。他曾经赌气罢官回家;曾经两次因作战失败跳水自杀;性格也从开始方刚到后来的圆融,外柔内方。
    他的思想在不断演进发展,他也在不断成长。等到他思想成熟的时候,兄弟和子女已经成年,思想已经固化。他的子女和兄弟都是在他早期思想熏陶下成长的,若用他晚期的思想来教导他们,结果会大相径庭。
    3.人生经验这种东西,传授给他人,通常不会被接受。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智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角度和程度不一样。曾国藩的思想或许是对的,但不是所有人能领悟。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学生众多,有出息的人也不过七十二人,可见培养一个人才有多难。知道某个知识和运用某个知识之间有鸿沟,很多人就是被这条沟挡住了。
    查理芒格说“我的剑只传给能挥舞它的人”,就是说很多人不能真正运用他的知识。
    好老师也需要好学生。曾国藩的幕僚集团,像个学校,曾国藩常给他们讲课,还给他们布置作业,并亲自点评。这个“学校”培养了李鸿章这样的好学生,也培养了只会纸上谈兵的李元度。
    曾国藩的治家和处事之道有没有用,取决于你是不是一个“好学生”。
    三、性格和环境之间的碰撞,铸就了人生
    曾国藩的几个兄弟,文化程度不同,性格迥异,他们的人生中有相同经历,也有不同的经历。他们在面对同样的事情的时候,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同是带兵作战,有人勇猛,有人懦弱,有人保守,有人冒进。真是“一样米养百样人”,哪怕出生在同一家庭。
    曾国潢在几个兄弟之中,头脑最笨,读书天分最差。他自知在科举上没有出路,早早放弃了科举之路,安心去做个乡绅。曾国潢心思细腻,不怕麻烦,愿意去管闲事。在当时,底层社会的管理依靠乡绅,也就是一个地方有权威有势力的人来管理,包括治安、司法、救济等各方面。上级委任县官也要靠当地的乡绅配合来管理底层社会,否则就会政令不通,社会不稳。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县长和黄四郎等乡绅的关系就很典型。
    因为他的兄长曾国藩在朝廷当大官,所以他不是普通乡绅,号称“湘乡第一绅士”,当地的官员和权贵都要给面子。他协助地方官赈灾、收税、抓土匪,帮商人讨债,在家乡修祠堂,忙得不亦乐乎。出去办事,常有人宴请,估计他自己也觉得有头面。有人求他办事,就有权,有权就有钱,所以曾国潢的收入还可以。
    在当时“人人尚仕”的环境,难得他能彻底放弃科举,无论是手上,还是心上。不像现在有些人,高考失败没上大学或不是自己如意的大学,就耿耿于怀,遗憾终身,成为一辈子的痛。
    曾国荃有点像《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作战勇猛,直来直去,但情商不够。有一次他在阵前指挥作战,弹片击穿了他的脸颊,简单的包扎之后,他又上了战场。作为指挥官本该保证自己的安全,他却会亲自上阵砍杀敌人。他的勇猛和身先士卒,很能鼓舞士气,他率领“吉字营”战斗力很强。
    相比作战,曾国荃混官场的水平就太差了,贪婪,高调,张扬,霸蛮,直来直去,不懂官场潜规则。曾国藩知道他的这些毛病,经常写信规劝他,他却置若罔闻,屡屡顶撞。
    曾国荃攻下一座城池,往往要在城中大肆抢掠一番,虽在当时是普遍现象,但他不懂低调,得到的财物,用大船浩浩荡荡运老家,弄得世人皆知。发财之后,他还在家乡大兴土木,建的“大夫第”九进房屋十八厅堂,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不光是外人,湘军内部也有人忌恨他,甚至有与他共事的将领恨不得杀了他。要不是曾国藩护着,他不战死在沙场,也会被人害死在官场。
    好在他作战勇猛,战功卓绝,当上了巡抚。文官不同武官,不懂巴结奉承的他,没当多久就得罪了权贵,遭至弹劾(诬告),自知官帽不保,主动请辞。在老家待了七年,终于闲下来回想过往,思考得失。明白兄长曾国藩当年在书信中说的很多道理是对的,而自己是错的,这让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做事为人变得越来越像曾国藩。
    晚年的曾国荃变了个人,从过去的“一根筋”变得懂得退让,懂得取舍。这一变,赞赏他的人多了,办事也更顺了。想必他晚年对自己过去的鲁莽,一定诸多悔恨。像他这样能慢慢成长的人,已很不容易,有的人终身都不会成长。
    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想一下就明白;有的人看一遍就明白;有的人经历过,思考过才明白;还有的人,一辈子不明白,稀里糊涂的过,把一切归结于运气。
    « 上一篇下一篇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