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正视数字时代文学泛化现象——访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肖琼

http://www.newdu.com 2019-01-02 中国社会科学网 段丹洁 参加讨论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影像技术、电子技术、信息传播技术和数字媒体发展,新的文学形态如广告文学、网络文学、博客文学和手机文学等不断兴起,传统的文学生产、文学主体、文学传播模式等都受到极大的冲击和颠覆。近日,就当前数字时代如何看待文学的泛化,当下应该如何谈文学等问题,记者邀请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肖琼做出解答。
    中国社会科学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当前媒介环境下,文学泛化有哪些表现?
    肖琼:文学从来都是关于人的情感的最好表达方式。当代社会情感结构更为多重复杂,因其形成的文化语境更为多元叠合与杂糅共生。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甚至说很多方面技术可以直接取代了人的行为。但是,正如影片《分歧者2》所表征出来的:技术或许可以控制我们很多方面,但唯独无法控制我们的感受、体验,情感和反应。这也是文学在人类社会不可替代、久盛不衰的原因。在当代的文学表达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被提出来了,就是社会的交往性和语言的交往性问题。随着人们对待文学的方法和立场的不断改变,文学观念和认识也在不断演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文学泛化的原因是什么?媒介的技术革命对文学泛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肖琼:关于“文学”概念的探讨,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的思考值得一提。早在《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伊格尔顿区分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概念。受巴迪欧的“事件哲学”的影响,伊格尔顿在最近出版的《文学事件》中又提出了“作为事件的文学”以与作为客体的文学区分。伊格尔顿运用“家族相似”的方法,将文学的特性概括为虚构性 、道德性 、语言性、非实用性和规范性,而一部作品中包括以上特征越多,越有可能被视为文学。本尼特则将文学指称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化组织的表征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文本的意义,以及文本所产生的审美经验被一系列历史的特定制度和话语所调节。这些关于“文学”的重新定义意在揭示文学的动态性过程和发展,聚焦于文学如何生成背后的机制性研究及其社会影响。因而,在文学的研究方法上转向了社会学研究和人类学研究,更多地关注文学作为一种审美力量在改变我们生活、感觉方式和审美经验、重塑社会情感结构所起的重要功用,同时对当代文学批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介入,审美性和文化性成了解释后现代日常生活现象和文学现象的重要范畴,文学研究的中心不再是语言和修辞,而是审美和文化,当代文学批评由是特别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性和文化性进行分析和阐释。当代批评家常常把文本置于场域和各种现实社会关系中来思考,尤其关注读者背后的文学空间、文化制度、文化组织及机构之间的各种运作及其复杂关系,思考文本与现实之间的双向性运作以及之间的各种“生产性激活”。
    中国社会科学网:如何辩证看待媒介与文学的关系,从泛化到整合,提升文学的审美价值?
    肖琼:在我看来,文学泛化现象并不是文学的终结,而是文学当代发展的结果,最终引起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各种转向和重构。文学泛化还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的因素有待批评的重要引导。当代文学批评必须切实关注文学背后的生产机制以及接受主体的审美需求和阐释惯习,重视通过文学批评将读者的阅读趣味和审美品味进行提升,抑制文学泛化朝向商品化和庸俗化发展。
    记者 段丹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